北京金正纵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联系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我要咨询

请填写以下需求,我们将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申请试用

请填写以下表单,我们将尽快为您提供试用服务

如果您想登录平台,进行为期14天的全功能试用,请您填写左侧表格内容并提交至邮箱, 我们将在2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并告知您登陆账户及密码,如有需要, 我们可安排人员去您工作单位进行线下培训交流。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电力革命。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电力需求同比激增4.3%,增速达过去十年均值的2倍。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和安全总监贞森惠佑指出,这一跃升反映了世界能源系统的根本性转变。清洁电力正从补充性能源升级为增长主力。国际能源智库Ember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力评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达40.9%。随着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绿氢制备产业化及人工智能(AI)算力集群的爆发式增长,电力系统的低碳化转型将成为全球能源深度脱碳的关键推动力。

电力革命重构能源安全格局

在地缘政治危机对全球能源供应链造成冲击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在这一变局中展现出独特的战略韧性。国际能源署提出,能源安全的内涵已从传统的供应保障拓展至清洁技术供应链韧性、电力系统灵活性等新维度。能源安全越来越依赖电力,它能够通过风光配储等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部署降低对地缘敏感地区的化石能源依赖。因此,这场电力革命正在重构全球能源安全架构:从过去依赖地缘政治博弈下的资源控制,转向以技术创新和系统灵活性为核心的新型安全架构。

全球气候危机与极端天气凸显了电力安全的重要性。当前各国的减排承诺与气候目标仍存在显著差距。作为占全球碳排放40%的关键行业,电力系统在供给侧通过无阳极钠电池、氢能储能等技术突破清洁能源的间歇性困境,CCUS技术则为传统火电行业提供了低碳的过渡路径;需求侧则通过“电能替代”重塑终端的用能格局,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工业电制氢突破高品位供热瓶颈。电力转型逐渐融入生态安全框架,逐步实现能源系统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平衡。

电力系统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支撑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关键动力。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增加1倍以上。这种爆发式增长倒逼能源系统加速转型,而AI自身恰好成为电力转型的赋能者。在发电侧,其智能预测优化了可再生能源消纳,解决了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难题。在电网侧,AI的动态增容技术使得美国PJM电网的输电能力提升了15%,智能诊断系统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在用能侧,需量响应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实现负荷曲线与发电曲线的动态匹配。这种全链条智能化重构,使电力系统在承受激增的用电压力的同时,反而通过AI赋能突破了传统物理的约束,最终推动能源系统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安全升级。

全球电力转型呈现差异化路径

尽管转型方向一致,但各国根据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因素制定了不同的电力转型战略。

北美地区注重能源独立,加速能源技术商业化发展。美国电力系统转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能源低碳化驱动的电源转型,包括扩大新能源发电规模、关停燃煤电厂或附加CCUS装置等;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智能电网、分布式微电网和数字化电力市场的建设,创造历史性的投资机遇。因此,美国转型范式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电力系统现代化必须与产业竞争力、先进技术形成战略协同。

欧洲地区注重碳减排,同时关注能源安全。2024年,欧盟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超过了煤炭发电量,占比达到了创纪录的30%。欧盟推出的REPowerEU计划(可再生能源计划),旨在到2030年大幅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创新性地将电网现代化改造与终端电气化激励纳入统一的政策框架。这种转型一方面将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深度耦合,通过风光装机对冲地缘冲突带来的化石能源断供风险;另一方面建立“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市场机制”的推进体系,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在重塑全球绿色贸易规则。

亚太地区的能源转型呈现出“稳中求进”的鲜明特征,在保障电力安全的前提下加速推进清洁能源革命。亚太地区各国的能源转型情况极为极端,煤电仍承担能源可及性保障,但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有望在2030年前增加两倍。据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统计数据,2015年—2023年,亚洲电力需求增长占全球的81%。

中国2024年贡献了全球53%的太阳能和58%的风电新增装机。日本则通过海上风电、地热等本土化开发结合氢能储运技术,构建了资源匮乏型国家的能源安全新范式。这种既强调规模扩张又注重能源系统稳定性的转型模式,正在为新兴经济体探索出一条区别于欧美范式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将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由“二元对立”转化为“协同共生”。

新型电力系统驱动能源体系的变革

电力需求激增带动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7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一半。可再生能源投资领域大幅扩张,2023年总投资达4500亿美元,中国占三分之一。壳牌于2023年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投资300亿美元用于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然而,这场转型也凸显出陈旧的监管框架与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的错位。制度创新正在成为突破转型瓶颈的关键变量:德国通过简化许可流程使陆上风电审批量增加150%,美国FERC改革并网流程,反映出制度创新对释放可再生能源潜力的关键作用。

尽管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占比逐渐提高,但极端天气频发对电力供应构成严峻挑战。对此,国际能源署建议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建设。重点提升两大核心能力:一是确保电力系统具备足够的容量储备以应对极端峰值,二是提升电网的灵活性以平衡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为此,电力系统正在经历一场由储能技术与电网智能化协同驱动的深度变革。在储能领域,依托锂电、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的削峰填谷和频率调节。电网领域则通过柔性直流输电、分布式智能调度系统构建弹性网络。这些创新正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方向深度转型。

电力共享带动地区间能源合作的新变化。清洁能源技术供应链的高度集中化正成为转型的“阿喀琉斯之踵”,“单极”供应格局使全球能源转型暴露于地缘风险之中。在此背景下,电力系统的互联互通展现出独特的战略价值: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投资建设了多个水电站、燃煤电站和输电线路项目,不仅解决了老挝国内电力短缺的问题,也可避免建设大量冗余且成本高昂的备用产能。欧盟国家通过建设跨境输电线路,实现了电力的互联互通,在电力需求高峰时可以相互支援,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从煤炭到石油,再到今天的电力时代,能源系统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场电力转型已从资源占有转向标准控制,从供给保障转向系统韧性。正如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描绘的全球能源转型的前景:“在能源史上,我们已经见证了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现在我们正在快速进入电力时代。”

相关新闻
  • 中国石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纪实

    在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轮南镇附近戈壁滩上的气化南疆天然气管道工程现场,塔里木油田油气运销事业部库尔勒油气储运中心管道队队长张瑶正带领员工,深入开展“深地先锋·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活动。他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抢抓生产建设黄金季节,争取在安全生产、攻坚克难等方面赛出新成果,展现石油产业工人风采。”

  • 航煤市场竞争加剧 炼化企业如何破局?

    编者按: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使汽柴油需求增长放缓,而航煤凭借航空运输的刚需属性,成为炼化企业增效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今年一季度,国内航煤需求增速已从两位数回落至5.5%,市场竞争加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替代能源开始崭露头角。面对这一变局,炼化企业急需调整策略,优化产品结构,抢占市场先机。中国石油报本期《炼化新材料》版围绕炼化企业如何应对航煤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进行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 全球能源体系迈入电力引领新时代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电力革命。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电力需求同比激增4.3%,增速达过去十年均值的2倍。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和安全总监贞森惠佑指出,这一跃升反映了世界能源系统的根本性转变。清洁电力正从补充性能源升级为增长主力。国际能源智库Ember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力评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达40.9%。随着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绿氢制备产业化及人工智能(AI)算力集群的爆发式增长,电力系统的低碳化转型将成为全球能源深度脱碳的关键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