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能源企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从追求规模速度到锻造质量韧性,从资源要素驱动到创新生态重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对企业生命力的淬炼,更是中国品牌价值重塑的战略机遇。
本期《市场导刊》将深入企业肌理,剖析挑战与机遇交织的现实图景,展现企业以质量为本,推动产业升级的鲜活实践,让更多人看见能源企业向“质”而行的坚定足迹,更听见中国品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时代强音。
石油锐评:质胜未来重绘能源版图
近年来,中国石油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口,将“质量至上”理念贯穿于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与监督机制,确保技术、工艺、产品经得起市场检验,为中国能源品牌注入新的价值内涵。
当前,中国能源化工行业受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增产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国内能源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唯有质胜未来,重构创新生态,锻造质量韧性,布局全球价值链,方能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刻下“中国印记”。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进化,重构创新生态。传统能源企业惯用的技术攻关模式,已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创新需求。国内能源企业要以系统性质量观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将研发体系从“实验室孤岛”转变为“产业创新枢纽”,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智能化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从技术到产业、从产品到品牌的全方位进阶。
从产品输出到标准引领,锻造质量韧性。目前,品牌价值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升级为技术话语权的全面较量。国内能源企业需要突破“合格率达标”的思维定式,将质量管控节点从制造环节前移到研发设计阶段,以技术突破赋能质量提升。深化并形成“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的完整链条,通过专利布局、标准制定等措施提升行业话语权。
从跟随参与到规则塑造,布局全球价值链。国内能源企业要提炼品牌价值,通过参与国际展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输出技术优势和质量标准。积极探索“联合设计+本地化运营”模式,以技立身,以质取胜,方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品牌之力,始于品质,成于匠心。当创新生态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当质量标准转化为品牌话语权,当全球布局升级为规则制定权,国内能源企业在刀刃向内的变革中,必将实现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华丽转身。(郭勇)
品牌故事》》》
西南油气田:万无一失保民生
品牌亮点:脱硫溶剂、硫黄回收催化剂、尾气加氢催化剂等“西油”品牌产品,具有质量稳定、活性优异、使用寿命长等优势。
5月19日,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煤制甲醇项目硫黄回收装置稳定运行,装置中使用的是西南油气田公司自研的大孔硫黄回收催化剂,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近年来,西南油气田打造“科研创新—产业链条—人才培养”+“室内研究—中间实验—现场验证”+“规模生产—平台转化—持续优化”新途径,促进多专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该公司自研的脱硫溶剂、硫黄回收催化剂、尾气加氢催化剂等“西油”品牌产品,凭借质量稳定、活性优异、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在国内炼化企业以及煤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欧洲等地。
“我们自研的硫黄回收催化剂系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首届专利奖优秀奖,部分产品性能超越国外同类产品。”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天然气净化研究所所长刘其松自豪地说。
天然气研究院能特公司副总经理汪文斌每天准时到生产车间开展例行巡检工作,依次核查生产装置的运行参数、操作人员的作业情况,重点检查产品外观质量及工艺数据记录的完整性。这种标准化巡检流程,正是公司“一卡五关”质量管控体系的具体实践。
为保障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西南油气田创新构建“一卡五关”质控体系,即生产环节严格遵循工艺操作指导卡,通过量化管控原材料配比、反应时长等核心参数,实现生产过程全要素可追溯;质量保障通过依托首道原材料入厂检测关、生产过程首釜验证关、成品自主质检关、第三方权威检测关、天然气研究院实施的月度库存产品抽检关等“五重关卡”,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
“我们的产品用于天然气净化,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可能给净化装置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全过程管控,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汪文斌说。
目前,西南油气田液体车间生产的脱硫溶剂,被运往多家油气田公司的天然气净化厂,将纯净的天然气送到用户端。(特约记者 梁庆沙 通讯员 朱宏扬)

外界反响》
■新能能源有限公司合成车间硫黄回收工段专工 张志远:
公司的含硫气体处理装置以前使用进口催化剂,时间跨度长和到货时间的不确定性给生产安排带来困扰。今年开始使用西南油气田自研的催化剂,简化了进货流程,提升了车间的生产效率。同时,该催化剂在反应器里的反应效果好,吸附再生能力强,回收率高。产品售后的技术服务也很周到。
辽河石化:毫厘之间见匠心
品牌亮点:“昆仑·欢喜岭”沥青在5摄氏度低温延度测试中达到57厘米,黏度、软化点等核心指标得到大幅优化。
“公司视每一个产品为作品,对其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优化提升产品品质。”辽河石化公司对沥青质量的严格要求,早已成为全体员工的行动准则。
以“昆仑·欢喜岭”沥青应用为例,辽河石化从产品研发、生产、供货到质量跟踪、评价、应用,都严格执行全流程管理机制。
在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中,一次常规质检让所有人绷紧了神经。项目要求沥青的5摄氏度低温延度需大于50厘米,而公司的内控标准是大于55厘米。当检测数据显示该批次沥青的低温延度平均值为54.5厘米时,0.5厘米的差距却牵动着整个团队的心。
“质量没有差不多,不达标,决不出厂。”这是辽河石化质检部门的意见。
一场与质量标准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在实验室里,随着高精度延度仪运转,技术人员反复调整沥青配方,每次配比的变动都要进行3次平行实验。为确保延度指标与其他性能的平衡,技术人员同步检测黏度、软化点等关键参数,通过旋转黏度计,精准测定沥青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动性能。再通过利用环球法软化测定点仪,严格把控沥青的耐热特性。
72小时连续奋战,技术团队历经了6次配方调整。其中,第58小时新调配的沥青样品,在软化点检测中突然出现异常波动。技术人员重新核对参数和反复验证,终于在第72小时锁定了最佳配方。新一批次沥青在5摄氏度低温延度测试中达到57厘米,并大幅优化了黏度、软化点等核心指标。
“你们连0.5厘米的差距都不放过,质量管控真让人佩服。”这是项目负责人给出的评价。
作为中国石油第一家、国内第二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实验室,辽河石化沥青公司实验室已连续18年取得CNAS的认可。
辽河石化对沥青质量的把控更是延伸到施工现场。在乌海项目施工期间,技术人员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而且积极协调项目实验室与沥青公司实验室的检测工作,通过反复比对检测数据、校准仪器参数,最终将两个实验室的检测误差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有力保障了出厂产品与到货产品的质量一致性。(通讯员 刘晓莉 记者 许萍萍)

外界反响》
■乌海抽水蓄能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主任 刘岩:
在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供应中,辽河石化水工沥青顺利完成摊铺试验。产品动力黏度为1.729帕·秒,黏度适宜,与集料裹覆均匀,易于摊铺。低温冻断温度低至零下49摄氏度,高温稳定性优异,抗老化性能优于设计指标50%以上,产品性能突出,全方位保障了工程施工效果及耐久性。
环球公司:技术护航筑品质
品牌亮点:强化传热辐射炉管延长清焦周期达50%,降低炉管壁温10—15摄氏度,成功替代进口炉管。
5月19日,寰球北京公司工艺部副主任李春燕完成了某大型炼化企业委托的乙烯裂解炉改造工艺方案。在方案中,她采用寰球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化传热辐射炉管,替代进口炉管,进一步提升乙烯装置效能。
裂解炉是乙烯装置中最关键的核心设备单元,辐射段是裂解炉发生裂解反应的核心部位,是乙烯装置“核心中的核心”。李春燕说:“优质的辐射炉管技术,就是要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管壁温度、减缓内壁结焦,达到提高乙烯收率、延长清焦周期、增加炉管寿命的目的。”
此前,在牵头实施大乙烯一期和二期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时,寰球公司研发人员就瞄准了此项关键技术。
寰球北京公司工业炉与成套设备室原首席工程师李锦辉说:“在冬季寒冷潮湿的厂房里,技术人员和制造厂员工一起做实验、收集数据,整理后再进行计算验证,最终研发出‘头大尾小’的雨滴状强化传热元件,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成为乙烯高效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由雨滴状强化传热元件构成的辐射炉管,不仅锻造了行业知名的金牌裂解炉,而且助力一批乙烯装置叩开高能效的大门。该技术在大庆石化第一台自主技术裂解炉上进行应用,延长清焦周期达50%,降低炉管壁温10—15摄氏度。目前,该炉管已经有效运行超过12年,远超相同条件下其他裂解炉的炉管寿命。
强化传热元件不仅适用于寰球自主技术裂解炉,也能在持续研发后适应国外技术建造的裂解炉。李春燕说:“我们根据不同专利商炉管的结构特点和现有裂解炉具体运行情况,从工艺计算和流体计算入手,通过结构和分布方式的创新,对国外3家乙烯专利商的辐射炉管实施了成功替代。尤其成功对其他具有强化传热功能的炉管进行更换后,乙烯收率提高2%,运行周期延长了76%。”
如今,寰球乙烯裂解炉强化传热技术已在25个乙烯项目96台裂解炉中应用,乙烯年产能超1200万吨,成为寰球公司以科技创新塑造工程品质的缩影。(记者 王利)

外界反响》
■大庆石化乙烯二部部长 刘全夫:
寰球公司设计的裂解炉,清焦周期比其他技术更具优势,每年至少减少清焦2次,降低了清焦期间电、蒸汽的消耗。相较于一般裂解炉,寰球公司的裂解炉技术各项指标相对比较稳定,有利于生产。
圆桌讨论》》》
Q1:如何实现质量提升与降本增效双赢?
贯穿“遍地是黄金”的价值认知
■大庆石化生产运行部副经理 赵丘阳:
质量提升与降本增效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需要管理与实践作答的共融应用题。具有强烈质量意识的企业,秉持“事前算赢”理念,将“遍地是黄金”的价值认知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不仅能守住品质底线,而且可以在成本管控中厚植质量优势,助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增长。
质量提升的本质,是对价值最大化的深度挖掘。炼化企业需打通研发、采购、生产、出厂全链条,明确各环节、各岗位质量风险管控点,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严密的质量防线。要建立“从客户需求中找质量卖点,在管理优化中算效益账”的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优化原料结构。
成本管控的关键,在于激活每个环节的增值潜力。销售端反馈的客户意见是生产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参数的重要依据。企业应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追踪生产数据,快速响应问题并联动解决。鼓励员工积极提出质量改进与降本增效的合理化建议,将质量指标与成本消耗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动态反馈机制,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地见效。(刘莉莉 采访)
体系化管控思路重构品质生态
■昆仑好客公司商品与供应链管理部经理 戴扬:
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摒弃了对“关键控制点”的单一风险传统管控模式,将质量思维贯穿于商品的开发、采购、物流、销售以及售后等环节,采用“由点及面、环环相扣”的体系化管控思路,形成了一种系统化、流程化的全新管理模式。
在质量提升方面,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强调系统性和全流程管控。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不应局限于检测合格和符合国标,而是要真正满足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和认同。企业需将质量管理前置到商品开发和引入阶段,将顾客需求转化为商品准入的标准,从源头上提升商品质量。
在降本增效方面,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注重产业链各主体的合作共赢。零售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共同构建良好的质量同盟关系,通过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和联动管控,打造优质的商品质量生态,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水平。此外,通过建立完善的顾客反馈机制,快速处理问题并进行改进提升,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赢。(关志强 采访)
Q2:如何将质量意识融入企业组织基因与员工行为?
“三个嵌入”培育企业质量基因
■中油测井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副经理 冯相君:
实现从“制度约束”到“价值认同”,是质量意识融入企业组织基因与员工行为范式的关键路径。企业可以从“三个嵌入”培育企业质量基因,推动质量行为从被动管理到习惯养成、质量价值从个体认知到群体共识的系统转化,构筑起牢固的质量体系。
嵌入岗位操作节点。质量贯穿于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应把质量管控要求细化分解,精准嵌入岗位作业指导书与岗位质量风险清单,以预防式管理,促使员工养成“一次就做对”的工作习惯,让质量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内化。
嵌入多元激励机制。企业应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鼓励员工主动发现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同时,建立质量荣誉体系,对在质量工作、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强化质量行为正向反馈,调动全员参与质量工作的积极性。
嵌入企业文化内核。企业应把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质量至上”“产品为王”等理念固化为企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渗透到组织每个角落,构建起全员共建、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生态。(杨倩 采访)
深层交互文化、架构和认知
■黑龙江销售安全副总监、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经理 高楠:
在成品油销售行业的复杂生态系统中,质量不仅是产品合格的表征,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维系社会关系的核心价值锚点。将质量意识深度融入企业组织基因与员工行为范式,需要从组织文化、制度架构与个体认知的深层交互中寻求突破,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
全员构建质量文化。企业应通过定期开展质量主题培训、案例分享会,让员工深刻理解油品质量对企业声誉、客户安全及社会信任的重大意义,形成“质量至上”的价值共识。同时,企业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在战略决策、资源分配上优先保障质量管控,传递“质量至上”的强烈信号。
制度体系保障落地。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机制,从油品采购、仓储运输到终端销售,每个环节都明确质量标准与责任主体;设立科学的质量考核指标,将质量管理与员工绩效、晋升通道紧密挂钩,激发员工主动提升质量的积极性。
实践强化质量意识。鼓励员工参与质量改进项目,对提出有效质量优化方案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模拟质量事故应急演练,提升员工在突发情况下的质量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持续的文化浸润、制度约束与实践锤炼,使质量意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员工的自觉行动。(赵赫 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