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正纵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联系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我要咨询

请填写以下需求,我们将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申请试用

请填写以下表单,我们将尽快为您提供试用服务

如果您想登录平台,进行为期14天的全功能试用,请您填写左侧表格内容并提交至邮箱, 我们将在2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并告知您登陆账户及密码,如有需要, 我们可安排人员去您工作单位进行线下培训交流。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中,创新引擎轰鸣,带来的不仅是产品迭代,更是从资源依赖到价值引领的体系化变革。中国能源品牌正以创新为刃,劈开从“跟跑”到“领跑”的突围之路。

本期《市场导刊》聚焦中国石油相关企业的技术突破,解码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凭借研发攻坚破除“卡脖子”困局。中国能源品牌正以澎湃的动能,用“中国智造”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石油锐评:智造赋能回答时代之问

当深地塔科1井的钻头刺穿地下万米屏障,当国产润滑脂在极寒中守护国之重器,当定制化套管承载着油气资源与品牌信誉潜入地下……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中国能源化工行业守正创新,在技术封锁与市场考验中不断突围,书写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品牌进化史。

明确目标,以战略定力校准创新航向。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创新,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思维,将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构建起从分子合成到现场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这种“以终为始”的战略定力,让中国石油在各领域实现突围。实践证明,中国品牌要突破“低端锁定”,必须建立目标导向的创新机制,将资源聚焦于“兵家必争之地”。

攻坚克难,以长期主义突破技术封锁。并非所有创新都能在短期内实现,须耐得住寂寞,用“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让中国品牌突破技术封锁。正所谓厚积薄发,有时,一刹那的灵光乍现,需要漫长的知识积累和源源不断的前期投入。未出成果不必心急,创新失败也不必气馁,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怀持续深耕,才能让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技术飞跃。

市场导向,将用户思维融入创新基因。一件产品的创新升级,不只要在实验室里“过关斩将”,还要经受客户的检验,满足客户的各项需求。只要产品过硬、有口皆碑,自然能擦亮中国品牌。为此,须将用户思维融入创新基因,参照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研发,不断打造喜闻乐见的、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创新服务实现价值升级。

当更多企业以战略定力校准创新方向、以攻坚精神突破技术壁垒、以用户思维夯实品牌根基,中国品牌必将突破更多“无人区”,在全球市场树起一座座创新丰碑。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民族品牌屹立世界之巅的时代答案。(汪语盈)

品牌故事》》》

塔里木油田:十年“淬炼”打出“中国深度”

品牌亮点:抗高温220摄氏度水基钻井液,为万米深井钻进循环提供优质“血液”。

钻井液常被比作钻井的“血液”,特别是在以“深”著称的塔里木油田,“血液”健不健康,关系到钻井顺不顺、快不快、好不好。

“一碗泥浆一碗肉”,10年前流行的这句话,让参与过1000多井次钻井液施工的塔里木油田开发事业部钻井液一级工程师刘锋报记忆深刻:“曾经由于地质复杂,只能进口国外技术,对方仅提供天价的技术服务,材料和技术却完全保密,现场关起门做实验,对我们严防死守,生怕我们学走。”

为了打破技术垄断,石油人暗暗较劲,优化钻井液配方细节,持续攻关抗高温和抗污染性差的难题。最终不负众望,塔里木油田第一套国产油基钻井液经受住了深井“三高”的考验,实现了从国外“输血”到自主“造血”的重大转变。

中国石油即将开启我国万米钻井时代,开钻中国首口超万米科学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当务之急是研发出抗高温220摄氏度水基钻井液。这项技术在塔里木油田钻井生产中史无前例,唯有开展原始创新。

传统的“三磺”钻井液技术,抗温200摄氏度已经是极限,之后每增加1摄氏度就是一道关卡。塔里木钻井液团队通过攻关抗高温稳定等泥浆作用机理、200多组次分子合成分析和评价,经过1000多组配方的“淬炼”,终于攻克并成功在井上应用,实现我国抗高温220摄氏度水基钻井液技术从室内评价到现场成功实践的重大突破。

钻井液只是塔里木油田进军超深油气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塔里木直面超深、超高温、超高压、高含硫“三超一高”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大打超深复杂油气地质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超深复杂油气田规模上产、效益开发,成为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

在深探地下的同时,塔里木油田全力打造我国深地新名片,塑造形成“深地工程”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有口皆碑的品牌形象,让深井品牌走向全国、进入大众视野,让深地工程与探月工程一样,成为叫得响、传得广、入人心的新时代科技和精神示范工程。(记者 王成凯)

外界反响》

■国务院国资委将塔里木油田作为“中国深度”代表在全网进行宣传,互联网影响力持续提升,曾登上抖音热搜榜前三,打响了塔里木深地品牌。其中,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胜利完钻相关报道,在全网共计4.8万余篇信息,海外新闻报道超700篇,浏览量达31亿人次,传播影响力值达167亿人次,创历史新纪录。

润滑油公司:极端工况孕育“中国方案”

品牌亮点:昆仑Rope KL-1宽温域钢丝绳润滑脂拥有良好的黏附性能、油膜均匀度及防锈性能,性价比更高,替代了进口产品。

近日,在营口港的巨型起重机上,直径32毫米的钢丝绳正经受着零下25摄氏度海风的考验。由润滑油公司自主研发的昆仑Rope KL-1宽温域钢丝绳润滑脂,凭借稳定的形态,为这钢铁纽带提供着坚实守护。

我国是世界上钢丝绳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占全球用钢丝绳生产总量的25%左右,总生产量超过200万吨,但北方港口高端润滑脂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为了不在关键材料上受制于人,润滑油公司兰州研发中心的科研团队开启了自主研发之旅。

由于钢丝绳润滑脂属于非标准化产品,国内在评价方法上严重滞后,也没有台架来验证产品在南北地域四季温差大的环境下、在苛刻工况中的性能优劣。为获取第一手数据,在港口最寒冷的时节,科研团队奔赴锦州港和天津港,沿着又陡又窄、结满薄冰的铁质楼梯,小心翼翼地爬到吊装设备顶部,仔细记录各项数据。

调研之后,对标进口产品、比对性能、匹配工况、定型配方、生产工艺稳定性考察和应用测试跟踪等工作有序展开。其中,配方研发定型攻坚堪称最难的“战役”之一。技术负责人张丽娟回忆:“为重新构建高端浅色润滑型钢丝绳脂体系,实验室里,技术人员一次次手工刷涂实验失败,烧杯中的样品不是分层,就是无法均匀附着在钢绳表面。但团队从未放弃,一次又一次重新选择原材料,调整配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4年艰苦攻关,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特种极性稠化剂体系和基础油搭配,有效改善了润滑剂和钢丝绳表面的附着力,解决了低温下钢丝绳润滑的低摩擦系数特性和苛刻工况下的防锈问题,成功开发出昆仑Rope KL-1宽温域高端钢丝绳润滑脂,实现了技术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产润滑材料在北方港口钢丝绳用脂的空白,补全了产品线。

昆仑Rope KL-1的成功,不仅终结了我国港口钢丝绳脂依赖进口的历史,更以高于行业标准的防锈性能,为全球极端工况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国产润滑脂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依然保持灵动,在70摄氏度的高温下依旧稳固附着,中国品牌的创新韧性,正随着每一根旋转的钢丝绳,深深嵌入高端制造的肌理,它润滑的不仅是钢绳的每一道纹路,更增添了中国品牌自主创新的光芒。(特约记者 瞿燕)

外界反响》

■宝石机械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企业一级工程师 许工:

这款产品拥有良好的黏附性能、油膜均匀度及防锈性能,不仅完美替代了进口产品,性价比还更高,彻底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客户投诉难题。(文中许工为化名)

宝石管业:量身定制彰显“中国实力”

品牌亮点:140V钢级BJC-Ⅱ型特殊扣套管拥有良好的密封性、连接强度和抗疲劳性能,具有易对扣、抗黏扣、抗大扭矩等特点。

5月16日,在宝石管业资阳钢管公司套管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中,140V钢级BJC-Ⅱ型特殊扣套管完成了破万吨的生产量。

随着全球能源勘探向深井、超深井进军,套管要承受万米地下的高压、高温和复杂应力,传统套管在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开采中逐渐“力不从心”。客户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对产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既是挑战,也是品牌破局的机遇。2023年11月,按照客户需求定制研发的140V钢级BJC-Ⅱ型特殊扣套管成功问世。这款中国石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等级气密封特殊扣套管产品,拥有良好的密封性、连接强度和抗疲劳性能,具有易对扣、抗黏扣、抗大扭矩等特点。

然而,新产品的问世总是伴随着不被接受的阵痛。2024年2月,客户反复考量后,宝石管业的技术服务人员终于迎来了新产品的下井试验。为了配合做好下井工作,宝石管业研究院和资阳钢管公司人员组成了跟井服务队。下井过程中,服务队队员对套管螺纹、密封脂涂抹情况逐一进行检查,反复确认上扣扭矩曲线和三角标位置等。“我们几个人24小时轮流守在现场,确保客户需要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能够响应。”跟井服务队队长陈永刚说。经过连续奋战,固井碰压合格,新产品圆满完成作业任务。该型套管产品稳定的性能和质量及配套的技术服务得到客户认可。

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很快,吉林油田川南页岩区块负责人主动找上门来购买。然而,营销人员却不建议对方直接购买140V特殊扣套管。“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125V+140V BJC-Ⅱ’特殊扣组合套管对贵单位来说更加经济适用。”营销人员唐铖的真诚打动了客户。下井成功后,组合套管订单连续不断。

就在平稳供货半年后,客户再次登门:“我们目前有新的需求,希望咱们可以继续进行定制研发。”客户的态度从最初的“试试看”变成了如今的“非你莫属”,这是宝石管业资阳钢管公司用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拧”出来的品牌硬实力。目前,客户定制研发的110TS特殊扣产品刚刚完成试制,已经在沟通下井事宜。

每一根深入地下的套管,都见证着宝石管业的品牌进阶之路,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油气资源,更是中国能源装备品牌迈向世界舞台的坚定步伐,彰显出“中国智造”的硬实力。(记者 王冠慈 通讯员 龚赞)

外界反响》

■川庆钻探川西钻探公司钻井队队长 苏亮:

宝石管业生产的高钢级套管质量稳定、可靠。与其他单位不一样的是,他们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每次下井作业都会专门安排营销和技术人员全程跟井,几个人24小时轮值,确保任何时候都能第一时间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让我们的下井过程更加顺畅和放心。

圆桌讨论》》》

Q1:如何打破路径依赖,建立可持续的原创技术供给体系?

组建地质、工程跨专业科研团队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进步:

打破路径依赖,建立可持续的原创技术供给体系,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行业进步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以非常规能源——致密气开发为例,面对储层渗透率不足0.1毫达西、单井产量低、开发成本高的世界级难题,苏里格通过创新“5+1”合作模式和“六统一、三共享”管理机制,降低单井综合成本。

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长庆油田组建跨专业科研团队,通过持续创新与技术攻坚,实现地质理论与工程技术双突破,逐步打破了国外致密气开发关键技术垄断,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陆相致密气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与装备集群,关键工具装备实现国产化替代,单井初期日产气提高50%。

长庆油田不仅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更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我国油气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全球致密气高效开发的新标杆。(肖丹 肖峰 采访)

建立容错机制和长期投入机制

■独山子石化企业高级专家 李军令:

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立原创技术供给体系至关重要。原创技术研发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必须建立容错机制和长期投入机制。我们正在探索“里程碑式”考核模式,为战略性技术预留一定的培育期,同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前瞻性技术研发。

独山子石化正在搭建行业创新联合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特别是在化工新材料领域,通过建立共享中试平台,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共同参与,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协同创新链条。技术创新必须与市场需求深度衔接,独山子石化建立了“技术+市场”双团队工作机制,让研发人员深入客户现场,将市场需求直接导入研发环节,确保技术创新的市场转化效率。

面向未来,独山子石化将重点布局新能源材料、高端聚烯烃等战略领域,通过创新体系再造,推动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转变。只有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开放、协同、市场化的创新生态,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自立自强,为中国能源品牌建设提供持续动力。(李志强 采访)

Q2: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协同创新效率,让创新价值最大化?

探索“制度、协同、数字”平衡路径

■锦州石化规划和科技信息部主任 修宏惠:

在向材料型企业转型的进程中,锦州石化深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探索出“制度先行、开放协同、数字提效”的平衡路径,通过制度建设为创新成果铸牢“防护盾”,依托机制创新为资源流通打通“快车道”,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效率的双向提升。

一是夯实制度根基,明晰权责保障创新安全。锦州石化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为产学研用各方清晰划定“权责边界”,确保关键数据在协同研发过程中安全可控,建立“创新成果—奖励挂钩”机制,让制度成为创新的刚性保障。二是做强自主底盘,开放协同优化创新配置。锦州石化依托橡胶基地、针状焦实验室,自主开展多体系稀土顺丁橡胶试验、延伸开发高品质电极材料;与石化院、高校联合攻关高端碳材料等前沿领域,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三是搭建数字平台,全流程留痕打通创新壁垒。锦州石化上线新一代科技管理与资源共享平台,从计划、开题到结题全流程留痕,推动保护与效率在数字化场景中实现有机统一。(周慧颖 采访)

构建深度协同与全链保障体系

■华北油田科技信息部副经理 姚为有: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推动和引领产业创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则要求企业拥有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华北油田连续选派技术骨干成立联合攻关项目支撑团队,全程参与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外协单位的攻关研究、试验方案设计、知识产权挖掘等关键环节。这种深度协同模式有效避免了科研项目的重复研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技术路线,在联合攻关过程中培养技术人才。同时,实施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破解科技领域瓶颈难题,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形成具有技术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系统化推进科研攻关与知识产权和标准融合发展,构建“项目—技术—专利—标准”联动机制,在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制定上持续提升。在合作协议中双方明确所有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并配套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针对拟形成的核心技术制定知识产权考核指标,确保研发目标清晰可量化。

这种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多链融合,既保障了企业的核心利益,又充分激发了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王瑶 采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