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118名毕业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坚强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支持同学们的人生选择,并勉励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鼓励着广大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担起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
又到一年毕业季、升学季,中国石油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学子所需、院校所为、企业所盼,展示石油新生代能源报国的故事,激励广大学子奋发有为,投身祖国能源事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本期推出第一期“就业篇”,敬请关注。
校 课堂连着井场,毕业赶赴边疆
今年,长江大学有23名本硕博毕业生签约塔里木油田。扎根西部几十年的刘学彦老师想要告诉同学们——“这里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
“青年当立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时,处处是故乡。”站在长江大学武汉校区实验大楼前,2025届硕士毕业生王国庆读着墙上的鎏金标语,目光坚定。这行字他看了7年,如今已化作他的人生选择,他已签约塔里木油田,成为新一代石油人。在塔里木盆地——中国油气勘探的“深地战场”,一代代长江大学师生,将这句话刻进了戈壁的风沙里。
“国家需要,我们就来了”
1989年,长江大学前身——江汉石油学院,响应国家石油会战号召,在塔里木油田成立地球化学分析站(简称地化站)。第一批师生辗转荆州、荆门、西安、库尔勒等4个车站,耗时1个星期,从湖北荆州带着色谱仪和热解仪,在戈壁滩上的铁皮房里建起了实验室。“国家需要,我们就来了。仪器是学校用卡车从湖北运来的。这里水是咸的,沙尘暴一来,数据本上全是沙子。”已经退休的黄光辉教授回忆说。
“最初是学校安排教师轮流到地化站工作,每人4到6个月,直到刘学彦老师在这里扎根。”首批建设者张敏教授介绍说。刘学彦是地化站现场负责人,今年6月就要退休了。几十年间,他亲历了油田从年产不足百万吨到超3000万吨油气产量当量的跨越。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老照片:1993年他初到塔里木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身后是荒漠中孤零零的板房。如今,照片旁贴着2023年新实验楼的竣工照片。
“设备已鸟枪换炮,但精神没变——地基打得牢,油田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未来,我们将为塔里木油田深层、超深层的油气田开发作出新贡献。”地化站负责人文志刚教授说。
沙尘暴中的家国情怀
2024届硕士毕业生罗光杰的工作证上还沾着沙粒。在哈得采油气管理区,每年3到10月是沙尘季。“早上出门穿的白衬衫,晚上回来变成迷彩服。”他笑着说。
亚格2井现场小班岗的孙威,今年1月5日和油田56名新员工一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孙威说:“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建功西部,我真开心。这里是祖国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报效祖国的地方。”
这种精神传承自作家魏巍。“胸怀祖国,志在四方,中华大地处处是我家乡!”1988年,魏巍为长江大学前身——江汉石油学院谱写了校歌。从20世纪50年代起,魏巍多次勉励学子“到西部去,为祖国找石油”。承载着这份嘱托,2025届毕业生杨逸超为适应即将到来的恶劣环境,每天慢跑5公里。他说:“签约塔里木是光荣,更是责任。”
更多毕业生选择塔里木
鲁中灯的微信头像是一张岩石薄片的显微图。2020年,硕士在读的他主动申请赴地化站顶岗实习。在戈壁滩上的一年半时间,完成从“书本理论”到“生产实践”的蝶变。“在实验室,一个数据偏差可能让钻井队白打3000米。”正在攻读博士的他,研究方向仍聚焦塔里木。
“雄探1井的油样送来后,快60岁的刘学彦老师熬到深夜也要把油样的同位素和地化指标全分析出来,及时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提供依据。这种工匠精神比技术本身更珍贵。”鲁中灯说,“博士毕业后,我将依然选择塔里木!”
这种信仰正在年轻一代中扎根。2024届毕业生刘超放弃沿海高薪企业,选择塔里木。“这里打一口井耗资数亿元,找到油气田就能点亮万家灯火。”刘超说。
最近,刘学彦老师听到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长江大学今年又有23名本硕博毕业生签约了塔里木油田。他想要告诉同学们:“这里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寂寞里藏着能源强国的密码。”通讯员 刘长华(长江大学)
企 从“沙漠孤岛”到“人才港湾”
圆桌论坛
1 去西部企业工作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东方物探青海物探分公司党委书记许万里:
吸引青年才俊扎根青藏高原、投身石油物探事业,意义重大。高原环境的特殊性,确实为毕业生带来了现实挑战:首先是自然环境恶劣。平均海拔3000米的工作环境,高寒、缺氧、强辐射是常态,初上高原身体不适,需要适应期;长期在野外一线工作,对体能和意志力要求较高。其次是生活环境艰苦。高原偏远地区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匮乏,精神娱乐生活有限,青年人才婚恋成家立业、子女教育、赡养父母等后顾之忧突出。
正视这些挑战,是为了更好地担当起在这片“国家石油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找油找气的时代重任。近些年,青海物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全面构建了“高海拔地区员工生命健康保障体系”,解除了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员工的后顾之忧。(段国东 采访)
新疆油田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张斌:
西部油田的工作环境与内地差异较大,毕业生入职后面临的挑战是现实且具体的。首先,新疆油田地处祖国的大西北,几代石油人在戈壁荒漠上建成了千万吨级的现代化大油田,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扎根西部、坚守一线。其次,到西部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不仅是石油精神的传承,更是新时代青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祖国西部广阔大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为青年人施展才华、绽放人生、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天地。最后,到西部来,有能源发展的沃土。面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要求、新使命,新疆油田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事业的大发展,为青年人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宋鹏 孙彪 采访)
2 西部石油企业拴心留人的关键是什么?
吐哈油田党委组织部部长高庆贤:
西部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引进中,一是精准“引”,对接企业发展战略,系统梳理工作流程和岗位缺员情况,按需制定招聘计划,明确岗位招聘条件和录用标准,提高招聘质量,确保人岗匹配。二是系统“育”,结合人才专业背景、性格特征等,逐一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强专业、三年定方向”思路,通过“双导师”带徒、项目跟踪锻炼、现场蹲点实习等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建立管理和技术“双序列”发展通道,尊重人才的自主选择权,确保人尽其才。三是用心“留”,通过修建青年公寓、发放安家费、表彰优秀大学生、发挥团委“青年之家”作用等,综合施策,强化人文关怀和激励保障,确保青年安居乐业。(安凤霞 周明羊 采访)
乌鲁木齐石化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副经理(副部长)张博:
拴心留人的关键在于构建“成长有平台、生活有温度、价值有认同”的生态圈。为青年人才铺设清晰的技术晋升通道,通过“师带徒”精准培养和“工匠学堂”等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待遇上,通过发放“安家立业费”帮扶引导青年安心就业;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有竞争力的年薪制,显著提升初期扎根的吸引力。同时,优化“吃住学”条件,消除后顾之忧。乌石化提供了健全的生活保障并加强团青情感纽带建设,更以芳烃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让青年员工在参与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邓芸 采访)
3 什么样的新人能在企业中快速成长?
玉门油田副总经济师兼人力资源部主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孙峻:
首先,主动学习能力强。油田技术更新快,从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到新能源项目开发,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主动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培训的新人成长更快。其次,需要有踏实肯干的态度。新人从基层岗位做起,在日常巡检、应急抢险等基础工作中积累经验、磨炼意志,不抱怨、不浮躁,认真对待每项任务,才能打牢根基。再次,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不可或缺。油田工作环环相扣,无论是日常生产还是重大项目,善于沟通、乐于分享的新人更易融入团队,获得成长机会。最后,要敢于担当。面对油田转型中的新挑战、新任务,勇于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的新人,能在实践中快速提升能力,成为推动转型的核心力量。(许盛洁 采访)
新疆销售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副经理潘菁:
我认为认同中国石油企业文化、专业匹配度高、综合素质适宜的高校毕业生在岗位上成长得更快。在近5年走上关键岗位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都体现出“三个匹配”的特点。一是思想认同,认可并融入中国石油的企业文化,乐于奉献。二是专业适配,所学专业与新疆销售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市场营销、新能源业务、安全工程管理等相匹配。三是综合素质与西部地区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低于内地的经济条件相匹配。大学毕业生愿意来西部,并长期在西部发展,企业也要共同努力。近年来,新疆销售锚定建设能源与化工领域人才高地战略目标,结合新疆实际,持续优化毕业生培养体系,推出薪酬保障制度,使大学生入职前两年收入有较大增幅。
企业案例
塔里木油田:搭建青年摘金舞台
他曾排查处理了20多个漏点隐患,也曾连续4天彻夜鏖战为气井解堵,还夺得了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采气工大赛个人金牌……这是何万山投身塔里木油田3年间交出的答卷。如今,他早已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实习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博孜处理站副站长。
何万山的成长经历,也是千万塔里木青年员工的奋斗历程。近年来,塔里木油田深入实施人才强企工程,推行“8090”青年骨干人才战略,启动“朝阳启航”计划,打破选人用人的条条框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思想,给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提供舞台。
塔里木油田各级专家甘为人梯,在岗位标准化体系建设、“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团队建设等重点人才培养工作中做老师、当教练,通过开发教材、开班授课、开门收徒等方式,帮助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当前,一批优秀青年员工在关键岗位上崭露头角,在工作和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摘金夺银;中层年轻干部数量逐年攀升,占比近30%。去年年末,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个由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创新探索的科研课题在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全国决赛中,荣获优胜奖。参加工作仅2年的员工李建浪,和青年突击队员们一起攻关创新,其参与的物探断裂解释等研究成果荣获油田科技进步奖。(记者 王成凯)
西部钻探:铺就人才成长“快车道”
6月4日,西部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张云天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雪狼司钻导航仪软件与井场集中控制软件,完成软件与系统的适配测试,实现国产化替代。
西部钻探持续深化“揭榜挂帅”机制,配套激励政策,畅通晋升通道,搭建实践锻炼平台,采取“组织选调、单位推荐、干部自荐”相结合的方式,让优秀毕业生牵头实施重大工程、攻关技术难题、组织重要项目,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成功竞聘项目长的一级工程师温春明,发挥“一级专家+项目长”双重身份的“集权”优势,统筹专业单位构建“科研+工程+服务”三位一体攻关体系,分井段精准匹配提速工具,解决了玛湖区块7000米硬地层提速提效难题,成功钻穿玛湖凹陷石炭系地层,创造10项新纪录。同时,公司建立党委服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机制,落实党委委员与优秀技术人才“一对一”直接联系制度,推行“人才+工程”“人才+项目”等“赛马选才”管理模式,构建“创新—试点—推广”机制,从源头加快优秀技术人才成长步伐。
博士李振宝充分发挥“博士工作站”作用,带领由10名青年人才组成的高水平科研攻关团队,先后组织开展工具仪器、软件系统研发14项,承担国家级、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5项。李振宝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荣获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记者 马宏旭)
石油锐评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2020年7月,当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跨越千山万水抵达克拉玛依校区,“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谆谆教诲,激荡在每一位胸怀报国热情的青年心中。
西部,国之命脉所系。从塔里木盆地到准噶尔盆地,从柴达木盆地到雪域高原,每一座现代化油城的崛起、每一口喷薄而出的油井、每一方温暖万家的“蓝金”,都凝结着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炽热忠诚。选择奔赴西部石油企业,就是选择主动将个人的发展坐标精准定位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宏大版图上。在这里,每一滴汗水,都浇筑着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每一份坚守,都是对民族复兴伟业最坚实的托举。
西进之路,亦是青年淬炼成钢的熔炉。远离都市喧嚣,直面大漠风沙,看似艰苦卓绝的环境,却是磨砺心志、增长才干的绝佳战场。正如总书记所期许,青年要“可堪大用、能担重任”。在复杂地质构造的探索中激发智慧潜能,在团队攻坚克难的协作中涵养家国情怀,西部石油战线,正是青年锤炼过硬本领、锻造坚韧品格的广阔天地;西部石油企业,正为青年提供着将知识转化为报国能力的坚实平台。
当个人奋斗融入国家能源报国伟业,一路西进的石油青年写下的,便不仅仅是个人的履历,而是属于这个时代最为厚重的诗篇。(李莹)
人 石油青年的“获”与“惑”

姓名:刘海鸣
单位:青海油田采油四厂
毕业院校:河南理工大学
入职时间:2024年7月
职场收获:我深入了解了石油开采及运输工艺。
困惑清单: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扎根在高原一线,远离家人,难以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矛盾。
愿望清单:期待有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来突破自我。

姓名:段圆梦
单位:宁夏石化规划和科技信息部
毕业院校:华东理工大学
入职时间:2024年9月
职场收获:知识架构实现了从单点到全局的转变。
困惑清单:
1.有关科研方向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够清晰。
2.工作环境较为单一,如何解决婚恋问题?
愿望清单:希望企业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使自己快速成长。

姓名:赵浩羱
单位:中油测井吐哈分公司解释评价中心静态解释室
毕业院校:西安石油大学
入职时间:2024年7月
职场收获:掌握了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能独立完成常规油气层评价。
困惑清单:实践与理论存在差异,有时在工作中信心不足。
愿望清单:希望自己能尽快熟悉各类解释软件,掌握更多的基础地质与测井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姓名:郭倩
单位:昆仑物流西藏分公司
毕业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入职时间:2021年8月
职场收获:石油运输铁军精神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机遇,突破自我。
困惑清单:
1.在工作中,一方面被要求保证数据不出错,另一方面又缺乏赋能业务的学习机会与资源,如何破局?
2.父母已两鬓斑白,我却难伴左右尽孝。
愿望清单:希望企业更加注重对员工家人的关怀,缓解我对家人的牵挂。
青年心语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炼油二部设备技术员 李帅
在大学毕业前夕,我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大学四年的收获与成长。当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我们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2020年7月,我们带着总书记的关怀与嘱托奔赴西部基层工作。
工作前夕,有朋友问我,新疆那么远,基层那么苦,你待得住吗?我扎根基层5年的工作经历,给出了最坚定的回答。在一线生产车间工作,繁忙是正常的,常常既要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又要及时解决班组遇到的难题。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那句话:生逢其时,肩负重任。担当,是责任的沉淀。每次深夜巡检、每次故障抢修、每次技术攻关,都在告诉我:基层不是“镀金的跳板”,而是磨砺初心的熔炉。担当,是理想的生长。从一名给总书记写信的毕业生到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的青年骨干,我始终记得总书记的嘱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从山东到新疆,从校园到炼厂,我始终相信:最壮丽的青春,不在繁华都市的霓虹里,而在基层一线的生产中;不在舒适区的安逸里,而在攻坚克难的生产一线上。希望更多的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星河,在基层创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 人民日报点名光伏、锂电行业“内卷式”竞争,将采取多种措施治理
- 国资委召开央企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推进会,强调提升新能源消纳和调控能力
- 山东烟台:2024年,省级财政下达海上风电财政补贴资金4596.75万元
- 国家发改委:抓好三个统筹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 浙江奉化:2025年5月已新增光伏装机13.73万千瓦
- Enfinity扩大美国信贷额度,支持新能源部署
-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部长会签约12GW能源项目
- Shelf Drilling wins Saudi Aramco rig extension deal
- Shelf Drilling赢得沙特阿美钻井平台扩建协议
- 挪威阿蒙海事公司推出氨动力散货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