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勘探开发65年的老油田,扶余采油厂却在吉林油田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等生”——
6月30日,记者从吉林油田人力资源部获悉,在中油股份公司2024年度油气田对标排名中,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经开发类、成本效益类、生产管理类等指标综合评比,在98家采油厂中,由原来的排名64名跃升为16强,且有3项指标夺得“单项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等生”,创造了吉林油田基层单位在该“榜单”上的最好成绩。
这个已勘探开发了65年的老油田,如何焕新?记者深入扶余采油厂生产第一线,去寻找“老字号”发展的更优解。
心中有“优” 标杆立起来
1959年9月29日,伴随着扶27井地下“黑金”涌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整装浅层油田——扶余油田诞生。
自此,作为吉林油田发祥地,扶余采油厂便被贴上了“标杆”的标签:65年来,几代扶余石油人始终满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高擎着“五上精神”的火炬,历经创业的艰辛、会战的洗礼、改革的深化、发展的转型,一路风雨一路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能源报国壮歌。截至2024年底,扶余采油厂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4800多万吨。
然而,近2年来,伴随着资源劣质化的持续加剧,扶余老区效益稳产难上加难。怎么办?“困难太多了。但历史的沧桑和辉煌,早已锻造了扶采人的钢筋铁骨。啥困难,都不怕;这标杆,什么时候,都得扛。”扶余采油厂厂长卢玉峰的话掷地有声。
自2024年开始,扶余采油厂勇担继续做好“教练场”、当好“种子队”、建好“主阵地”的责任,推进实施争当“五个标杆”行动,即争当效益稳产标杆、提质增效标杆、精细管理标杆、安全环保标杆、党的建设标杆,展现老区担当、彰显大厂作为,当好老区效益稳产“压舱石”。
同时,深入研究考核政策,开展精细对标找差距、上水平,通过斗志昂扬抓上产、攻坚啃硬提效益,力争实现争先创优目标,交出“优等生”答卷。
肩头有“担” 产量稳起来
稳产上产是第一要务。而扶余稳产之难,难在特高含水期注采调控上,难在自然递减的控降空间上,难在重回50万吨产量的巨大压力上。
面对开发矛盾叠加和硬上产带来的双重挑战,扶余采油厂以“稳老区、谋边部、攻外围”三大主攻方向为中心,对标先进补短板,深挖潜能促提升,做到逐井优化方案、逐层落实潜力,争做保持能力平衡、储采平衡、采收率再提高的老油田典型。截至6月中旬,扶余采油厂原油日产超计划运行,呈现了老区不老之态。
在技术对策上,针对老井基础稳产、老井压裂、低产低效井治理、压大井治理、外围产能建设5个重点专项,设立项目组,开展专项技术攻关。依托“水驱提效+规模建产+措施提产+技术攻关”思路,实施综合调控,抓准“两率”管理重心。建立厂、科、区三级包保制度,对全厂986口高产井进行承包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井数不减、产量不降。
在运行上,该厂超前预判、超前谋划,提前组织各项生产运行,一季度超额完成产量计划。同时,动员全员实施“全员增油0.01吨油工程”“党支部增油0.03吨油工程”“生产区增油1吨油工程”,进一步提高全员的产量意识。全员保时率,通过及时巡检、回收落地油、打击偷盗油等一系列举措,实现累计增油165吨。
过程有“数” 效益提起来
抓提质增效,重在抓过程。
扶余油田经营之难,难在成本较去年压缩近7000万元,尤其是作业费、电费等大额成本同比压缩了20%以上,压缩幅度为历史最大。
扶余人树牢效益开发理念,推进资产创效,强化低产低效井治理,全力构建“经营为生产服务,生产为经营负责”模式,不断提升创效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牢牢站稳吉林油田的“第一方阵”。
“我们始终坚持集约建产、效益最优原则,围绕完全成本硬下降目标,持续优化原油产量结构。并坚持结果导向,成立了四大专班,明确奖惩、倒逼运行。”扶余采油厂总会计师王永芳说,抓实重点项目再推进,抓准关键指标再提升,全厂决战决胜提质增效攻坚战势不可挡。
在经营管理上,以计划选商、开工、结算、验收等“六节点”为抓手,坚持月度现场盘点、季度例会、提醒督办等“五个机制”,实现项目高效闭环,投资成本管控对扭亏解困起到了积极的正向拉动作用。同时,树立先算后干、算赢再干的经营型决策思路,充分发挥市场、计划、合规业务流程监督功能,将合规管理融入每一过程、每一环节,促进“业务与财务”“生产经营与合规管理”双融合,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
在运行成本管控上,以效益为核心,强化开发单元效益、重点费用精细对标,深入分析制约效益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降本增效。狠抓电、气、作业费等重点费用的压降,确保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其中,在用电方面,管理与技术并重,精细对标、提标,电量层层承包,通过躲峰填谷、更新节能设施、开展井筒清洗治理等多措并举,实现了电量与电费双降。
今年上半年,在新增188口油井的情况下,耗电量同比下降了49万千瓦时,预计年用电量将同比下降近600万千瓦时。(记者 刘晓娣 通讯员 段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