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张峰 通讯员 吴天江 刘云龙)截至6月25日,由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研发的缓膨微球2.0深部调驱技术,已在陕北姬塬油田主力油藏201个井组进行扩大试验,技术数据显示,月度递减率下降1.3个百分点、综合含水率下降3.4个百分点,实施效果显著。这标志着低渗透油田纳米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迭代升级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长庆油田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强、水驱不均矛盾突出等问题,采用油气院研发的第一代纳米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有效解决了储层微孔细喉条件下“注得进、能运移、堵得住”的难题,实现了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目标。自2017年规模应用以来已累计实施超过2.4万井次,实施区域年均自然递减率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含水上升率下降0.9个百分点,有效期内产投比大于2.0,效果与效益明显。但随着油藏水驱开发的深入,部分油藏水驱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复杂,现有体系持续深部运移、扩大波及体积能力有限,现场调驱效果进一步提升难度大,亟需优化升级聚合物微球产品性能,实现储层深部剩余油的高效水驱动用。
对此,长庆油田技术人员立足水驱优势通道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深入剖析矛盾根源,提出了“延迟膨胀、纵深调驱”的技术思路,从分子结构设计上下功夫,应用多重交联、互穿网络等方式,优化单体和交联剂结构设计,改进产品配方。经过大量实验探索与现场评价,最终构筑了可时序性演化的新型聚合物微球2.0体系。与第一代微球相比,微球2.0耐高温、抗盐性强,延迟膨胀时间提升3倍,深部调驱性能明显提升。
截至目前,长庆油田缓膨微球2.0深部调驱技术已累计完成现场试验357井次,通过优化调驱性能、选区选井和注入参数,调驱见效类型均由降递减提升为净增油,油藏水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扩大波及能力更佳,解决了油藏微孔细喉条件下持续深部运移的技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