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正纵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联系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我要咨询

请填写以下需求,我们将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申请试用

请填写以下表单,我们将尽快为您提供试用服务

如果您想登录平台,进行为期14天的全功能试用,请您填写左侧表格内容并提交至邮箱, 我们将在2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并告知您登陆账户及密码,如有需要, 我们可安排人员去您工作单位进行线下培训交流。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走进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简称大会)现场,穿越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的“化工长廊”,世界化工行业的发展变迁一览无余。从能源转型到环境保护,从新材料研发到系统性治理方案……一条绿色低碳之线正牵引着世界化工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碳,这个构成生命的基础元素,正重新定义材料科学的边界。”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葛少辉的一句话,为“化工长廊”写下注脚。“碳时代”,究竟是高耗能、高排放的代名词,还是支撑能源绿色跃迁的底座?将有哪些“黑科技”?透过大会,可以略窥一二。

从“谈化色变”到“向绿而生”的认知转变

化学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化学工程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制造交汇发展,化工行业正在进入新的蝶变期。与此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发展问题也十分突出。

“不可否认,以前因为认识不足,工业发展的确对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教训。”与会专家直言不讳。

就在前不久,一条“中国垃圾不够烧”的新闻成为焦点。从“垃圾围城”到焚烧厂“吃不饱”,除了折射出我国焚烧能力的提高外,也和化工行业快速提升的废物回收再利用水平密不可分。

化工行业正不断把自身的高排放、高污染“标签”改写为价值创造的符号。

“创造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减少环境足迹是企业的使命。”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黄旭东介绍,当前,碳中和已然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共识,含回收料的产品价格可能比100%原生料的产品价格还要高,可再生原料、清洁能源、绿色工艺、消费后回收等技术成为很多企业的研发新焦点。

在社会责任与绿色“溢价”的双轮驱动下,各企业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致力于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近零碳排。一系列低碳新材料、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方案在本次大会上呈现,展示了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新图景、新方向。

“绿色设计不是可选项,而是我们必须内嵌进每一项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教授Raffaella Ocone认为,要构建可持续的未来,需要一种整体方法,将负责任的资源利用与环境关怀融为一体。

“绿色智造”背后的创新“三重奏”

变化,始终是化工行业唯一的常态。

部分与会专家提到,目前化工行业正从“高碳制造”向“绿色智造”进行范式迁移。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执行董事、院长吴利平补充道:“当下化工行业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猛。我们所能做的,不是被动适应这些变化,而是要化变化为机遇,创新就是其中的关键力量。”

新能源赋能——

“站在能源革命的关键节点,氢能已从‘技术选项’升维为能源‘战略必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新能源首席专家邹才能指出,氢能是全球能源从“碳基”向“零碳”转型的关键载体。

当前,我国正以风光装机总量占全球40%的绿电基础,加速打通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的黄金通道;预计到2050年,氢能承担22%的碳减排量。

国际著名氢能源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肖钢也提到,在绿氢制备环节,中国研发人员正多路径推进制氢技术研发,推动制氢效率与成本双优化。

新材料赋能——

诺贝尔奖获得者、格罗宁根大学教授Ben L. Feringa及其团队设计出以生物基原料为基础、具备可逆性与可重构能力的响应型材料体系,为聚合物的可持续回收与循环利用提供了全新路径。

这些从材料学入手的成果,为化工行业构建低能耗、低碳排、可循环的新模式提供了“从分子起步”的解决方案。

新智能赋能——

大会上,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化工行业最大的变革是碳中和倒逼的工艺革命与AI技术全面应用的深度融合,两者互为驱动、不可分割。

借助AI技术,将催生更多高性能人工合成材料,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更将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多领域催生全新产业生态。

“究其本质,是将环境约束转化为创新动力,借助AI技术实现效率跃迁。”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首席技术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来勇表示。

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华为化工建材军团在会场展示了一项数智化赋能化工行业发展的创新实践。基于华为预测大模型能力训练的煤气化RTO(实时在线优化技术)模型,使煤气化装置能够精确模拟并预测气化炉炉温等关键运行参数,从而保障生产过程的优化与稳定。云南云天化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的实践结果显示,煤气化RTO模型实现了降低煤炭消耗1.33%,年节煤9100吨,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万吨。

这是中国企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亚太化工联盟轮值主席、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表示,中国化工行业发展很快,规模也很大,在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方面,中国是领先的。

作为未来绿色能源的供应商和绿色能源的应用市场,中国石油正加速推进旗下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逐步用绿氢、绿电、绿色甲烷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持续提高生产过程的含绿量。

在乙烯生产过程中,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一方面在工艺技术上优化和提升,开发高效裂解和分离技术;另一方面,将天然气中的乙烷作为乙烯原料,与以石脑油为原料相比,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70%。

在油品炼化领域,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团队提出“以炭治碳”理念,充分挖掘石油尤其是重油高碳含量这一禀赋潜力,通过分馏萃取实现物理富碳,再经过高温碳化实现化学固碳,实现了由油渣向材料的蝶变。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石油建立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布局了智慧能源、储能、氢能、热能、风能、光能六大领域。“目前,相关技术创新成果的综合应用已经能够有效提升油气田领域的新能源电力替代率。”该院常务副院长王杭州表示。

把碳留下来,把氢请进来,让AI跑起来,把循环做起来……盛夏的北京,这场关于绿色低碳和未来的共识,正在重塑化工产业的明天。

(记者 余果林 王芳,许晨、许琳迪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新闻
  • 从世界化学工程大会看“化学工程范式变革”之二

    走进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简称大会)现场,穿越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的“化工长廊”,世界化工行业的发展变迁一览无余。从能源转型到环境保护,从新材料研发到系统性治理方案……一条绿色低碳之线正牵引着世界化工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 安全防汛

    编者按: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天气,中国石油企业闻“汛”而动,以周密部署与硬核举措织密备汛“安全网”,打好防汛“主动仗”。从机关到一线,从厂区到库站,石油人用责任与担当诠释着“防大汛、抢大险、保安全”,为保障汛期安全稳定运行注入坚实力量。

  • 端牢能源饭碗

    编者按:随着我国陆上老油田大部分进入开发中后期,油气资源劣质化、开发对象复杂化矛盾逐渐显现,效益开发面临挑战。中国石油油气田企业坚持创新驱动,依靠技术攻关和管理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