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回望《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简称《厦门发展战略》)这份开创性规划,其蕴含的系统思维穿透时空,为石油石化企业编制中长期规划提供了宝贵镜鉴。
学全局谋势,跳出“一企一域”局限思维。《厦门发展战略》的卓绝之处,在于将经济特区置于国家战略坐标系中精准定位。企业规划尤需主动融入国家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大局。产业链定位应深度嵌入“双碳”目标、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推动化工园区与邻近产业集群构建“物料互供、能量梯级利用、基础设施共享”的共生网络。例如,基地规划须兼顾进口通道安全与内陆新能源消纳、区域产业配套;技术路线选择应前瞻能源革命趋势,规避“投产即落后”风险。
学开门问策,让专业力量穿透行业壁垒。专家协同攻坚、广纳市民征文、倾听民间呼声的“厦门经验”,至今仍熠熠生辉。规划编制者应学习“骑自行车调研”的务实作风,深入装置一线、科研基地等基层现场,倾听操作工对工艺改造的建议,征集技术员对设备升级的诉求。同时,可构建跨界智库,针对“卡脖子”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开展定向攻关。
学前瞻视野,以改革胆识破转型坚冰。“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国家需要有人去蹚路子……”厦门的破冰勇气,正是当前石油石化转型所需的。编制“十五五”规划,不能止步于成熟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要研判未来的技术突破方向、市场替代风险及其配套支撑体系。当务之急是系统谋划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路径,同步匹配制度创新、要素保障等机制,为产业升级预留技术接口、制度弹性与转型空间。可因地制宜设立“创新特区”,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转型。
学蓝图恒心,保持跨越周期的战略耐力。从筼筜湖治理到自贸区升级,厦门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石油石化规划尤需此定力,可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资源高效利用与近零排放路径,全链条规划布局关键低碳颠覆性技术,设定炼化产能集约化、化工材料高端化、能源利用梯级化等量化目标。更应建立韧性评估与动态优化机制,识别供应链、技术、政策风险点,设计情景预案,打造规划执行的实时监测与中期纠偏平台。
《厦门发展战略》启示我们,卓越的中长期规划,可穿越时空照亮发展航路。我们当以系统思维锚定时代坐标,以开放胸襟汇聚变革力量,以改革锐气突破转型隘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接续奋斗。唯有如此,“十五五”规划才能成为穿越周期迷雾的可靠罗盘,引领我们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记者 薛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