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进入第3天,来自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教授Martin Muhler颇有感触:“我已经来中国很多次了,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很密切的联系。科学家们需要经常讨论、交换一些概念和各自的想法,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我非常喜欢这次大会,盛大且活跃,我们可以彼此沟通。”这既彰显了国际合作交流的价值,也是大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产业链重构等多重挑战下,在化工行业发展进入新的“蝶变”期之际,化工行业尤其是高端化工品领域仍然存在技术壁垒,国际合作成为各方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由之路。大会上的交流合作如何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未来化工行业合作的重点在哪里?如何实现高效互利的合作?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思路。
应对全球性挑战——
化工行业进入“蝶变”期,需处理好竞合关系
全球化工行业正在进入新的“蝶变”期,急需迎接和创造新的范式变革,激发化工“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一轮增长点。这是共识,也是挑战。开放合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成为必选项。
面对变革与挑战,化工行业需凝聚共识,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合力。“我们需要一个融合的化工共同体,让中国的制造、欧洲的基础研究、全球的工程转化联动。”诺贝尔奖获得者、格罗宁根大学教授Ben L. Feringa表示。他特别提及其团队与中国的深度合作,共同研究液晶响应系统、可编程显示材料等方向,成果已用于柔性屏幕、智慧包装、抗菌涂层等多个领域。
事实上,大会上众多专家强调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有专家就指出,我国化工行业仍然面临国际间竞争加剧、全球合作水平下滑、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恶化等挑战。在上述背景下,强化合作成了当务之急。
化工行业要以开放的国际合作为重要路径,促进知识共享、协同攻关,加速催生化工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化工领域的竞争仍然激烈,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程技术大师、正高级工程师王子宗指出,国际合作有利于促进软硬一体化的智能装备开发,但AI for science、AI for lab等在线分析研究检测还需原始技术创新,要形成自主成套技术,包括核心工业软件等要国产化。
展现巨大合作潜力——
携手推进化工行业脱碳,中国成为重要合作伙伴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转型、能源贫困、产业链重构等多重挑战。
“能源转型不仅是中国的任务,也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教授Raffaella Ocone指出。
面对全球性挑战,我国着力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当前,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跻身世界化工大国行列。正因为如此,我国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Raffaella Ocone表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在新兴技术研发方面非常活跃,具备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强大能力,特别是在技术成熟度从低到高的快速转化方面表现突出。未来,我们应加强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推动科研机构对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前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主席、世界绿色设计组织荣誉主席乔·莱恩同样看好与中国的携手共进。“欧洲和中国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尤其是在绿色设计与气候变化领域,双方可以携手应对一些关键的挑战,如化学工业领域的脱碳。”他表示,欧洲长久以来都是化学技术研发和绿色制造理念的前沿地带,积累了很多前沿的脱碳技术和有益经验。作为化工大国,中国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充满活力的工业领域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大会首次落户中国,无疑是对中国化工行业发展进步的反映,也展示了中国化工行业与国际伙伴共享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的开放胸襟。
如何构建化工命运共同体——
整合各方优势,关键领域协同发力
Raffaella Ocone提倡,打破知识、资本、数据的全球孤岛状态,推动氢能、AI驱动化工设计、材料循环等领域的国际协同创新。全球化工命运共同体不是口号,而是要在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与责任共担。
在能源转型领域,国际合作能够整合各国在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清洁能源部署效率,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如何合作?合作不仅包括国际间的合作,还包括不同技术路径之间的协同,需要考虑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应用。
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燃料替代至关重要,同时也要认识到碳捕集与封存(CCS)对于碳减排的重要性。加快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CCS是必选之路,也是许多石化公司重要的发力点。“针对CCS成本高的痛点,道达尔能源通过创新和全球合作提升碳捕集效率。”道达尔能源中国区主席及总裁俞永坚分享了经验。
很多能源企业的发展经历还告诉我们,能源转型的路径非常多元,无论是国家还是行业、企业,都无法尝试所有的路径,也不能均匀布局,必须聚焦关键领域协同发力,形成撬动能源转型的支点。
作为未来重要的低碳能源和储能介质,氢能在本次大会上备受关注。“中国不仅在氢能产业链形成了规模优势,更在国际标准制定、专利技术、设备出口等方面展现出引领力。”国际著名氢能源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肖钢表示。他在演讲中多次提及中国在国际合作、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并呼吁进一步加强与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氢能装备、储运技术、衍生材料等领域的协同,构建全球氢能创新网络,推动能源公平与产业共赢。
合作不仅仅是一种策略,而且是各界共同打造未来的一种方式。本届大会汇聚了全球智慧,深化了加强合作的共识,必将推动化工领域的广泛与深度合作,共同谱写全球化工事业的新篇章。
(记者 李小松 许晨 王芳,余果林、许琳迪、尉赵阳参与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