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的下行轨迹,引发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CEA收盘价为75.02元/吨,较历史峰值回落近30%。这波持续承压的行情,表面上是市场价格的调整,从深层次看则是对行业转型定力与节奏的一次现实考验。对于贯穿能源生产与化工制造的石油石化企业而言,碳价回调绝非简单的成本减压信号,它更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转型深水区的复杂博弈与战略抉择。
剖析当前碳价承压的现象,需穿透表象审视市场驱动力。供给端的阶段性宽松是因素之一。政策初期,为保障平稳过渡所设计的、相对宽松的配额分配影响犹存,同时,部分企业得益于前期节能减排投入,对积累的配额盈余选择在当前市场释放变现,增加了流通量。需求端的疲软则是主要矛盾所在。我国碳市场的显著特点是交易呈现“潮汐现象”,成交量高度集中于履约期前两个月,其他时段则相对清淡。此外,政策端的不确定性导致参与者普遍持观望情绪,市场活跃度受挫,加剧了价格下行压力。
尽管价格有所回落,但目前市场已显现出初步探底企稳的迹象,基础支撑因素正在悄然凝聚。核心逻辑在于,无论价格如何波动,重点排放单位最终的刚性履约需求始终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未足额持有配额的企业终将入场采购,构成坚实的底部支撑。根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预测,7月份,全国碳市场价格将全面上涨。具体来看,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的买入价格预期为70.6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76.67元/吨,中间价为73.67元/吨。
值得关注的是,交易机制的完善为市场注入新活力。6月30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竞价申报结束后,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所有有效申报进行排序。采用统一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最低申报价作为统一价成交;采用申报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各意向买入方申报价逐一成交。此举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在市场化定价与规范化运行方面迈出新步伐,有望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业内观点认为,单向竞价有助于减少因个体溢价差异导致的价格波动,使价格更真实、稳定地反映整体市场供需状况。
石油石化行业尤需警惕的是,当前碳价承压的市场环境会营造出“舒适区”假象,在无形中弱化了部分企业对技术革新紧迫性的认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型之路纵有波折,但绿色、高效、可持续,是唯一通途。这要求企业将碳约束深度融入产业基因,在能效提升上毫厘必争,在科技创新上敢为人先,在产业生态上开放共融。唯有如此,方能让厚重的产业根基迸发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在市场浪潮中行稳致远。(薛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