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
·现象透视
碳市场呈现出新发展格局:一是履约机制与配额分配持续优化,二是市场结构与参与主体深度调整。企业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减排战略。
·影响评估
经济环境变化、配额结转新规、CCER重启、清洁能源替代效应及市场参与者结构过于集中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配额供过于求,碳价下行。
·趋势前瞻
碳价回落是市场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的短期现象。我国“双碳”战略将持续推进,行业扩容会逐步实施,与全球碳市场的联动持续加强。
今年上半年,在二级市场配额供应增加的情况下,全国碳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配额价格持续下探。此轮碳价回落,是政策调整、经济转型及能源格局变化的阶段性结果。具体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加速向低碳化转型。今年上半年,我国中低碳排放的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动力强劲,相比之下,高耗能行业(如钢铁等)不仅产出增速放缓,且通过节能改造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更加明显。二是配额结转新规扭转企业“惜售”心态。生态环境部要求,企业在2025年底前卖出至少40%的盈余配额,方可跨期结转。这从供给侧促进配额流动,打破了“看涨”预期。三是重启的CCER可提供5%的配额抵消空间,分流了配额需求,降低了企业履约成本。四是清洁能源替代效应显著,压缩了火电发电量份额。这导致企业实际排放量减少,配额抛售压力加剧。五是市场参与者结构不尽合理。全国碳市场90%以上的交易集中于华能、华电等五大发电集团,主力企业在配额结转规则下面临更大抛售压力。
碳价波动也反映了市场建设进程。一方面,地方试点市场的配额分配标准不统一、配额总量过于宽松、分配机制和结转规则改革等因素,先后在不同时段对碳价形成了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碳市场存在明显的“潮汐效应”,市场交易集中于履约期,非履约期交易活跃度低迷。值得关注的是,受配额结转新规影响,今年二季度,企业配额采购数量逐月上升,“潮汐效应”有所减弱。此外,长期来看,减碳工具多样化是必然趋势,但也分流了配额需求并影响碳交易的价格。
我国碳市场的形势变化释放出关键信号:一是配额实际需求低于预期。二是能源转型加速扩大企业配额盈余。三是CCER替代效应显现。四是政策调整对企业配额交易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些信号提示能源化工企业需正确看待碳价波动。一方面,减碳,不可放松努力。碳价回落是市场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的短期现象。从中长期看,我国“双碳”战略将持续推进,行业扩容会逐步实施,与全球碳市场的联动持续加强,企业要探索减排策略和低碳转型路径。另一方面,碳交易市场是典型的政策市场,需密切关注政策对配额持有量和履约成本的影响,及时优化碳排放管理策略。
具体来看,能源化工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机遇方面,一是履约成本和低碳技术投资成本降低;二是碳资产管理迎来战略机遇期,可择机增持碳配额或CCER,建立碳资产储备,也可通过参与碳金融市场,锁定未来的碳成本;三是发展高端化工品、清洁能源相关业务,加快绿色转型。在挑战方面,一是减排压力持续上升,未来配额收紧或提高减排要求;二是国际竞争压力剧增,企业将受制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面临出口产品被征收碳关税的可能;三是碳价波动叠加产品供需形势变化,将影响企业的碳资产价值和生产成本。
未来,全国碳市场将呈现出新发展格局,主要体现在两大维度:一是履约机制与配额分配持续优化。履约周期从2年缩短至1年,极大缓解了履约期前集中抛售引发的价格剧烈波动;配额分配基准线进一步收紧,如发电行业基准线由供电量调整为发电量;同时,政策疏导促使囤积的碳排放配额得以释放,有效盘活市场库存。二是市场结构与参与主体深度调整。今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被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CCER重启为市场提供了抵消选择,也对配额交易价格产生平抑作用。此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出标准化碳配额远期合约等金融创新工具,为企业管理碳资产、对冲价格风险提供了新途径。
对此,能源化工企业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减排战略。一是做好战略布局与技术储备。建立跨周期碳资产组合,在碳价低位增持配额,长期投资绿氢、CCUS等技术,应对未来总量控制下的成本上升挑战。同时升级供应链碳管理,要求上游供应商主动减排。二是运营优化与金融创新。随着清洁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应深度调整用能结构,加大绿电采购力度,提升氢能与化工流程的耦合深度。综合运用碳金融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互认,多途径降低国际市场进入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