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进入研讨高潮期。来自全球化工领域的顶尖专家和行业领袖齐聚一堂,围绕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展开深度对话,碰撞思维火花。中国石油报特整理大会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向绿而行
优化低碳路径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Johannes A. Lercher: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能源结构转型任务艰巨。未来25年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窗口期,需要空前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与科技突破。当下,尽管化学转化在全球能源利用中的占比仍然较小,但其在绿色能源转化和储能载体开发方面的潜力不可忽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科协主席李阳:
我国CCUS产业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各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实现CCUS与传统工业流程的深度耦合。
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CCUS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通过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加快碳足迹方法学研究体系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系列举措,全面推进CCUS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协同创新
强化数智转型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创新中心高级主任工程师李谦:
我国工程技术装备正向电动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油气装备利器,为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提供坚实保障。人工智能是推动装备系统从感知层、控制层跃升至认知层、决策层的关键。要突破“信息化叠加”的旧模式,构建“数据驱动+模型调度+智能决策”一体化运行机制,使AI从外围辅助工具转变为作业现场的“主导智能”。未来,智能装备系统必须建立在统一的语言体系、兼容的技术框架、规范的运行规则之上。
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行业能力中心负责人刘文:
会上,国内外专家对新技术的看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尤其强调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施耐德电气公司技术团队对人工智能有非常清晰的设计,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例如,团队在设备运维方面基于数据建立模型,利用AI做故障诊断并早期介入。
目前,全球智能化设备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减轻人员操作负荷,避免操作失误导致安全风险。这可以说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共商共建
深化国际合作
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系教授、石油工程项目主任、国际匹兹堡煤炭大会执行主任Badie I. Morsi:
多年来,我们与欧洲、亚洲及中东地区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如二氧化碳捕集、煤气化合成、清洁燃料制备等重大课题。我始终认为,面对全球气候挑战,技术壁垒不应成为合作的阻碍。开放、包容、协同是全球化工共同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南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小浩:
四年一度的国际会议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一交流平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工业界最新技术进展,还能促成重要的国际、国内合作。例如,我们在会上遇到的一个德国团队,他们研发的新型结构床反应器对解决催化剂氧化、积碳失活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参会的最大价值正是思想碰撞所带来的可能突破。(宋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