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原油在裂解炉中经过高温洗礼,化作塑料和合成纤维的原料;当空气经过深冷分离,氮气变成化肥,氧气续航生命;当淀粉在酶催化下发酵,酒精清洁伤口,啤酒散发香气——化学工程的魔力由此呈现。正如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所言:“化学工程作为一门连接基础学科和工业应用的桥梁学科,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7月14日至17日,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名顶尖科学家、行业领袖、企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描绘化工行业的未来图景。
在这场科学与未来的对话中,中国化工产业正以创新姿态深度参与全球合作。作为本届大会东道主,中国不仅展示了在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最新突破,而且通过搭建这一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全球化工行业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实力与世界机遇的化学交响
“主会场爆满在意料之中,但分会场中午时段人头攒动真让人意外。”7月15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相关负责人感叹。
这一幕,恰是大会热度的生动注脚——作为世界化学工程大会与亚太化工联盟大会50年来首次联袂落地中国的世界化工“奥林匹克”,此次盛会已创下参会规模与地域广度双纪录。
“全球化工同仁共同见证了一届历史性的、里程碑式的盛会。”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的话,在世界顶尖学者及30余个国际组织与中国专家的深度交流中得到完美诠释。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外在化工领域的交融共进,更向世界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为何本届大会能落户中国?
在“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主题下,中国实践让人瞩目。当全球都在探索技术落地的有效路径时,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教授Raffaella Ocone指出,中国在新兴技术研发方面非常活跃,具备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强大能力,特别是在技术成熟度从低到高的快速转化方面表现突出。闭幕式发布的《拥抱范式变革 智造绿色未来》北京倡议,更是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深刻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产业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年均需求增量占全球近60%,精细化工领域营收已占据全球50%的市场份额。在当前国际化工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化工产业正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基础原料到终端应用,全链条的实力让中国成为全球化工版图的重要一极。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黄旭东指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已构建起完备的产业链条,从基础化工原材料供应到终端产品市场拓展,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系统。”这一优势在多个细分领域得到印证。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著名氢能源科学家肖钢表示,中国氢能发展已形成政策、科研、企业、地方政府多方协同的格局,在应用端取得了显著突破。
前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主席、世界绿色设计组织荣誉主席Jo Leinen评价称:“作为化工大国,中国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充满活力的工业领域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使中国化工产业在应对全球行业变革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创新活力。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中国化工正在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为全球化工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全球对话与智慧交融的新高度
“软包装塑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实验误差范围如何确保AI预测精度?”……在“化工新材料与未来化工产业”分会场内,每场报告后的互动环节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科思创(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副总裁André Rittermeier高度评价:“全英文交流充分体现了大会的国际化和专业性,其组织水准超越了许多同类国际会议。”
本届大会的34个分会场、1756个总报告数创下历届之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方位展现了全球化工领域的创新活力。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马普所煤炭研究所所长Ferdi Schüth分享了机械化学的新突破:“通过球磨实现常温常压下的氨合成,在无加热条件下完成高选择性的自由基氯化反应等。”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经理,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伟则指出:“AI赋能的化工安全生产管控技术已在全国近7000家危化品企业得到应用,大幅提升了安全生产水平。”这种前沿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对话,正是大会国际化与专业性的最佳体现。
面对全球共同关注的绿色转型议题,会场内的讨论更是热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Johannes A. Lercher指出,尽管当下化学转化在全球能源利用中的占比仍然较小,但其在绿色能源转化和储能载体开发方面的潜力不可忽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委员曹湘洪则强调:“炼化行业要打破眼前利益的局限,坚定向生物制造转型的战略方向。”
从技术创新到路径探索,绿色发展的内涵在多元视角中愈发清晰。Raffaella Ocone特别指出:“真正的绿色化工,是系统性的资源责任与环境协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科协主席李阳则用数据佐证:“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126个CCUS示范项目,形成600万吨/年碳捕集能力和400万吨/年碳封存能力。”
在这场思想盛宴中,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激烈碰撞,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深度交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们以专业语言为桥梁,在分子层面的微观探索与全球视野的宏观思考之间架起对话的通道,展现了化工学科发展的新维度。
技术落地与未来图景的化工新篇
“在本次大会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化工领域的卓越技术。”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工业化技术研究所山本盛夫的这一评价,道出了大会的普遍共识——在全球挑战面前,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跨国协作与人才培养。与会嘉宾通过技术分享、项目合作与教育对话,共同勾勒出以智慧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
国际合作是破解全球化工难题的关键密钥。诺贝尔奖获得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Ben L. Feringa直言:“我们需要一个融合的化工共同体,让中国的制造、欧洲的基础研究、全球的工程转化联动在一起。”这一理念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Ferdi Schüth从技术本源角度指出,机械力驱动反应“并非西方独创,而是人类共同的技术源流”。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系教授、国际匹兹堡煤炭大会执行主任Badie I. Morsi则从合作机制层面强调:“开放、包容、协同是全球化工共同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种合作理念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实践。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级研究经理Wolfgang Ruettinger展示了全球协同的高效性:“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催化剂模拟,可立即反馈至德国或美国的设计流程。”这种数字化协同模式,大大加快了全球创新节奏。而肖钢提供的数据更具说服力:“中国已发布超8万项氢能相关专利,占全球的27%。”这些数字生动地诠释了技术共享正成为跨国协作的新纽带。
人才培养则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教育体系与人才能力的适配性成为关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Jarka Glassey指出,“世界变化的速度远超教育体系的演进速度”,因此,“化学工程师要保持终身学习以应对不断演进的技术与社会需求”。这一观点为全球化工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在具体培养模式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形成共识。新疆大学校长马新宾提出的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培养体系,与Raffaella Ocone倡导的“对传统行业人员进行再培训”的观点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从校园到职场的人才培养闭环。Ferdi Schüth则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人才培养的深层内涵:他的团队中的一名博士生“连续6个月未见产物仍坚持实验”的科研毅力,以及机械车间技工团队的协同价值,完美诠释了“韧性”与“协作”是新时代工程师的核心素养。
从技术协同到人才共育,全球化工界正以开放姿态凝聚智慧。
“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棒的会议。”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Veena Sahajwalla的评价,与Ben L. Feringa引用的达·芬奇名言相映成趣:“在自然已经完成创造物种的使命后,人类就要在自然的帮助下继续进行无限的创作。”这两句话生动诠释了本届大会的双重价值:既是顶尖科学家的交流平台,又是展现化工重塑世界可能的窗口。
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应用,与会者用行动证明:化工不仅是改造物质的科学,更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对话中,中国智慧与世界经验相互激荡,点燃的思想火花必将照亮全球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记者 王芳 许晨 李小松)(余果林、王汐、孙梦宇、尉赵阳、宋洋、马明燕参与采访)
名词解释
范式变革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范式是指导一个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它决定了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指导人们在范式的大前提下进行局部的科学研究。
科学的发展并不是渐进的、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是整体的、革命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原有范式所规定的方法无法解释一系列反常和矛盾,研究范例和前提假设就会出现危机。于是,有研究者另辟蹊径,彻底改变前提条件,采纳新的范式指导研究,就像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转变,这样一个彻底改变过去整个研究前提的过程就是范式变革。
世界化学工程大会
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是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WCEC)的标志性品牌会议,享有世界化工“奥林匹克”之称。
1976年
第一届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
1981年
第二届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
1986年
第三届在日本东京举办
1991年
第四届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办
1996年
第五届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
2001年
第六届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
2005年
第七届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举办
2009年
第八届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
2013年
第九届在韩国首尔举办
2017年
第十届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同期举办第11届欧洲化学工程大会、第4届欧洲应用生物技术大会
2023年
第十一届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
(来源:中国化工学会)
成果看台
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和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汇聚了多项化工领域兼具高应用价值与强创新性的硬核成果,现选取其中6项具有代表性的明星成果,进行详细介绍。
1 120立方米超低温储罐——我国首套120立方米多层绝热超低温储罐

为解决超低温储运技术难题,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覆盖零下269摄氏度温区的超低温储罐设计、制造、高效转注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超低温储罐100%国产化,取得发明专利18项、技术秘密15项,主导制定行业标准9项。
该成套技术攻克了大容量超低温存储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难题,实现了超低温储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及装备的自主可控,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超低温储运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0立方米固定式超低温储罐技术”成果被评为“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优秀技术成果”。
2 鄂尔多斯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百万吨级示范工程

鄂尔多斯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独家投资建设的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百万吨级示范工程,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工艺,将煤加工成市场需求的油品,年产柴油72万吨、石脑油25万吨、液化气10.8万吨。该项技术是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战略性技术,对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平衡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
3 荒煤气制乙二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球首创与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耦合

该技术由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荒煤气高效转化难题,全球首创与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耦合,实现复杂组分荒煤气的高附加值利用。以哈密广汇项目为例,每年可将28.6亿标准立方米荒煤气转化为高附加值乙二醇产品,相比直接燃烧,可以减少64.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合成气加工环节能耗为国家标准一级水平的69%。已建成哈密广汇、内蒙古荣信、阳煤深州等项目,总产能达100万吨/年。
4 生物基聚碳酸酯——国内唯一大型国产化的生物基聚碳酸酯材料

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物基聚碳酸酯(PC)是国内唯一大型国产化的生物基聚碳酸酯材料,目前5000吨/年产业化装置已落地。这一新材料产品以植物源(异山梨醇)为核心原料,打破了国外企业10余年的技术垄断,兼具高透明与抗冲击特性,广泛应用于汽车挡风玻璃、无人机镜头、高铁舷窗、5G基站信号罩、AR/VR设备外壳等行业,以卓越的性能重新定义高端聚合物市场。
5 熔盐热储能系统及装备——基础结构创新属于国内首创技术

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基于50余年高温压力容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经验,结合国内外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新能源发电稳定性和能源储存难题,提出利用高温熔盐储能系统,解决光热发电复杂工况下的能源储存问题。该产品在消除储能系统温差应力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基础结构创新属于国内首创技术。在风光发电配储能政策下,熔盐储能作为光热电站的“压舱石”,为助力国家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6 单相浸没式数据中心冷却液——入选国内首批次新材料名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巨化股份子公司浙江创氟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全氟聚醚冷却液(JX浸没式冷却液),是一种单相浸没式数据中心冷却液,具有高绝缘性、化学稳定性好、使用温度范围宽等特点,可应用于数据中心的浸没式液冷系统,降低散热能耗40%以上。该产品已入选国内首批次新材料名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在拓展半导体等领域的低温段使用场景。该公司巨芯冷却液项目规划产能5000吨/年,其中一期1000吨/年已建成投产。(记者 尉赵阳 李小松)
专家观点
在为期4天的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上,来自业界顶尖的专家学者碰撞思维,展示了化工领域最新研发成果,共同探讨如何构建更加清洁、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全球化工产业。
Q1 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化工行业?

张来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石油化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实践表明,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全球石油化工行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场景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正赋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安全从业者来说,需要不断更新安全管控和治理技术,在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的同时,应考虑信息-物理多灾种耦合条件下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治理的新威胁,构建“地区—企业—系统—设备”四位一体的针对性安全保障管理体系。

Costas Pantelides 西门子过程自动化软件首席技术官、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萨金特过程系统工程中心教授
在审视从早期的研发、工程设计到调试与运营阶段整个工业流程生命周期时,必须特别关注生命周期中的运营阶段。未来10年间,这一阶段将见证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最显著影响。我们认为,在此阶段以最少的资本投入即可实现最大效益。传统工厂运营主要依赖经验性知识。如今,行业正日益趋向将深度的流程知识引入实时运营,同时结合机器学习衍生的数据驱动要素,以弥补因基础物理原理认知局限而产生的空白。最终,这将使我们能够开发出真正具备实时决策支持能力的智能系统,服务于运营与控制环节。

Badie I. Morsi 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系教授,国际匹兹堡煤炭大会执行主任
多年来,我致力于通过创新性研究推动传统能源和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清洁煤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高效反应器设计等领域,我们团队开发的多项关键技术,不仅提升了工艺效率,也为产业链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将人工智能方法与多相反应器建模相结合,使我们能够更精准地优化复杂系统。这正是科技创新带来范式变革的生动体现。

徐伟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经理,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传统化工产业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园区化方向发展,风险进一步聚集,重大火灾爆炸等事故仍时有发生。同时,高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与化工行业深度融合,将推动行业模式变革,有力赋能化工过程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装置智能优化和系统性风险防控。通过研发多维度物联感知、全链条风险预警及安全风险分层级协同管控技术,构建“数据—模型—应用”的安全生产数智化技术体系,从而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Q2 国际合作如何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Jo Leinen 前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主席,世界绿色设计组织荣誉主席
中国和欧洲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尤其是在绿色设计与气候变化领域,双方可以携手应对诸如化学工业领域脱碳的关键挑战。作为化工大国,中国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充满活力的工业领域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近几年,中国大力推动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且从生产到终端制定了一系列严谨、精准的环境政策。这些法规政策提高了化学生产各个阶段的环境标准,不仅加快了化学企业绿色转型的步伐,而且扩大了脱碳技术的发展规模和应用场景。

Raffaella Ocone 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教授
我认为,要实现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合作。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在新兴技术研发方面非常活跃,具备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强大能力,特别是在技术成熟度从低到高的快速转化方面表现突出。未来,我们应加强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推动科研机构对接和学生交流,因为这场能源转型不仅是中国的任务,而且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

肖钢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著名氢能源科学家
“双碳”战略下的氢能技术发展具有多维度的战略意义,不仅呼应全球能源转型趋势,更旨在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变革、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标准共建。我期待看到全球形成“氢能技术协同创新网络”——中国在规模化应用方面的经验、欧洲在技术标准方面的积累、美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能够实现互补共赢。中国海油作为连接全球氢能市场的重要纽带,有望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氢能真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通用货币”。

俞永坚 道达尔能源中国区主席及总裁
道达尔能源正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以应对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作为国际综合性能源企业,公司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通过两大战略支柱重塑业务结构:一是发展低碳、低成本的油气(以LNG为主)业务,二是构建涵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一体化电力业务。针对CCS成本高的痛点,公司通过创新和全球合作提升碳捕集效率,开发经济、安全的运输方案,开发覆盖CCUS全价值链的安全、经济的解决方案。

Johannes A. Lercher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能源结构转型任务艰巨。碳中和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能源成本、土地利用效率与能源载体的选择。未来25年将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窗口期,需要空前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与科技突破。为推动能源转型,学界、政府与工业界应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绿色化学技术。未来能源系统的变革,必须依赖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跨界技术的系统集成。
Q3 面向未来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化工人才?

Ben L. Feringa 诺贝尔奖获得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
达·芬奇曾经说过:“在自然已经完成创造物种的使命后,人类就要在自然的帮助下继续进行无限的创作。”想象不可想象之物,未来属于年轻人,真正推动科学革命的力量来自下一代科研人才。材料与化工教育应打破传统专业壁垒,融合分子设计、人工智能、可持续理念等内容,引导学生勇于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物种、重塑新范式。

张来勇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首席技术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获得者
企业面向需求的前端,对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敏感,但对前沿技术敏感性较差;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和科研的基地,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新技术或基础研究更擅长,但对于新开发的技术有无更合适的应用场景稍显不足。因此,应将企业和高校紧密联系起来,优势互补。建议学校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者讲师,通过授课的形式,将企业的关注点、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直接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学校根据时代和市场的需求,设置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

Jarka Glassey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
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全球社会需求等带来全新的挑战,迫使化学工程师在与以往几代人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工作。尽管全球范围内的化学工程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相对统一,但当前世界变化的速度远超教育体系的演进速度。工程教育必须转向“即时学习”模式,即在早期提供基础理论知识,随后与行业合作,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培养具体技能,而不是期望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完全胜任。
(记者:余果林 许晨 李小松 王芳 孙梦宇 摄影:吕殿杰、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官方)










- Cadeler锁定2.45亿美元的最新涡轮机安装装置包租
- 长庆油田:协同发力打好“三场硬仗”
- 独石化:创新突破交出“亮眼答卷”
- 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观察
- 昆仑润滑D1标准001号柴油机油发布
- MSC的集装箱船热潮继续,中国各地又订购了10艘集装箱船
- 湖南澧县火连坡镇光伏发电项目110kV送出工程核准获批
- India bans use of fraudulent foreign certificates of competency in seafarer crackdown
- 直击一线:信号岗的硬核“跨界”
- MOL, NYK and K Line join forces to build seafarer training 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