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世界运动会开幕之际,7月23日,西南油气田公司创新打造的“世运会智慧燃气综合保障平台”全面投入运行,141个AI智能监控点、420个“管网哨兵”、无人机、机器人组成立体防护网,为这场国际体育盛会构筑起一条横贯西南、绵延7万公里的天然气“大动脉”。
作为中国第二大气田,西南油气田公司以占全国1/5的天然气产量、川渝地区75%的供气占比,再次扛起国际赛事能源保供重任,用数字化技术与全产业链优势,书写“绿色世运会”的能源答卷。
科技赋能
一张三维地图背后的智慧保供体系
在西南油气田公司调度中心,轻点鼠标,三维地图上瞬间亮起密密麻麻的监测点——这是“世运会智慧燃气综合保障平台”的“神经末梢”。压力、流量、甲烷浓度等数据每秒更新,14条输气管道、118个涉赛场所的实时状态尽收眼底。
“平台整合了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和AI算法,相当于为7万公里管网装上‘透视眼’。”公司生产运行部负责人介绍。赛事期间,45个需要天然气的场馆将享受“三重保险”:上游气源由安岳等主力气田24小时稳定供应;中游11条干线管网通过35次清管作业“清瘀活血”;末端秦皇湖火炬塔配备“双回路+应急LNG”气源,确保圣火长明。
在世运会开幕式举办点,搭载多模态传感器(甲烷气体探测器、温湿度传感器、视频摄像头等)的四足机器人正沿着设定路线自主开展管线巡检。空中,搭载激光甲烷检测仪的无人机每日对燃气保障区域巡航100公里;地下,207个传感器实时“嗅探”甲烷浓度,数据直达调度中心。“过去,人工巡检需2天的任务,现在2个小时就能完成,泄漏检测准确率达99%。”现场工程师谢国勇说。
底气十足
1.4亿方日产量背后的资源根基
世运会能源保供的底气,源自西南油气田深厚的资源“家底”。当前,公司日产气量稳定在1.4亿立方米,可完全覆盖赛事新增需求。
“川渝地区天然气储备充足,供需平衡绝非偶然。”公司气田开发管理部负责人指着地图上的“四横两纵三环”管网解释道。这张覆盖川渝滇黔三省一市的能源大网,串联起13座关键站场和5座储气库,通过“削峰填谷”动态调配,即使在用气高峰时段,也能游刃有余。
资源保障的背后是勘探开发的持续突破。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在页岩气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泸州区块年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长宁-威远国家级示范区刷新国内页岩气开发纪录。致密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的高效开发,进一步夯实了“多气源”保供格局。“我们生产的每一方气,都经过‘井口—净化厂—管网’的全链条体检。”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负责人强调。
绿色使命
一方天然气背后的经济与民生担当
能源保供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从成都平原的玻璃工厂到长江沿岸的化肥企业,从千家万户的灶台到世运会的火炬塔,清洁能源的“绿色基因”已融入西南经济血脉。
在保障赛事的同时,民生用气始终是“头等大事”。公司创新“民生用气优先调度”机制,通过储气库调峰、管网互联互通,确保居民“灶火不熄”。此外,公司投入上亿元用于乡村全面振兴、捐资助学,践行“开发一个气田,造福一方百姓”的承诺。
世运会进入倒计时,成都已准备好向世界呈现一场“绿色、智慧、活力”的盛会。而在地下深处、云端之上,那条无声的“能源大动脉”正澎湃涌动,以中国能源企业的创新与担当,为世运会圣火注入不竭动能。
【记者手记】几天后,在世运会的聚光灯下,人们将为运动员的拼搏喝彩;而在另一条“隐形赛道”上,能源保供的战役同样扣人心弦。从安岳气田的深夜巡检,到调度中心大屏闪烁的数据流,西南油气田公司以科技为矛、责任为盾,在“确保每一方气安全抵达”的赛道上全力奔跑。这场“赛事”没有金牌,它的终点,是万家灯火的温暖与城市发展的脉搏。










- 关于印发《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 国网山东淄博公司: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430万千瓦
- Scotland’s 450 MW Neart na Gaoithe Offshore Wind Farm Fully Operational
- Survey to Soon Start at SSE and RWE’s North Falls Offshore Wind Farm Site
- BP exits AREH green hydrogen project in Australia
- Wood sells stake in RWG joint venture to Siemens Energy
- Valeura expands offshore exploration acreage in Gulf of Thailand
-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智慧护航世运“能源生命线”
- 青海油田上半年油气产量当量“硬过半”探析
- 价格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多条与“反内卷”相关内容进入法律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