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正纵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联系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我要咨询

请填写以下需求,我们将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申请试用

请填写以下表单,我们将尽快为您提供试用服务

如果您想登录平台,进行为期14天的全功能试用,请您填写左侧表格内容并提交至邮箱, 我们将在2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并告知您登陆账户及密码,如有需要, 我们可安排人员去您工作单位进行线下培训交流。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形势逼人,使命逼人。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答案,写在“第一战略”的引领中——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石油坚持把创新作为公司第一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打造国家能源化工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高地,以创新驱动锻造企业竞争力。

答案,写在“第一动力”的突围中——

新质生产力,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中国石油围绕“7+4”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系统布局,阔步迈向“数智石油”,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跑出“加速度”,奋力擘画引领未来发展的“第二曲线”和“第三曲线”。

科技兴,则石油兴。面向未来,中国石油将坚持当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大力促进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优化配置并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踏上能源强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胸怀“国之大者”

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中国石油以创新驱动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发挥科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上半年,国际油市波澜再起,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能源转型挑战重重。中国石油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面对科技竞争加剧、产业变革加速等挑战,要加快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放到‘国之大者’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战略领航,发展“施工图”逐渐明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必须以顶层设计为牵引。

从将创新列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到扎实开展“五大专项”顶层设计,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再到把“数智石油”确立为第五大战略举措,中国石油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发挥科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

——立柱架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提速。

7月11日,中国石油墨策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德国慕尼黑两地揭牌。这是中国石油优化全球科研创新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提升公司在前沿材料、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凝聚科技创新强大合力。中国石油扎实推进“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聚力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推进3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海外布局新型研究单位,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世界一流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5批次23家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科改”企业、启航企业风帆正劲,一幅浓墨重彩的创新画卷徐徐铺展。

——积厚成势,科技创新“量质齐升”成果丰硕。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质优”,就是要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沿。中国石油实施新一轮油气勘探开发、炼化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引领、数智中国石油“五大专项”,立足“快速突破”支撑当前,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久久为功”引领未来,聚焦“巴斯德象限”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

向“新”求“质”,中国石油破浪前行。

勇当“开路先锋”

中国石油集聚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充分利用新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引领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一把“利器”,叩问地宫。

2月20日,中国石油宣布,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成功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向地求索的背后,是全球陆上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等“技术利器”的护航。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产业创新破解“从有到用”的难题。创新驱动,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速油气领域“革命”,锻造能源保供“增长极”。

今年3月,在第43届剑桥能源周上,中国石油代表团首次向全球发布中国石油在煤岩气地质理论认识与勘探开发方面的重大突破。技术,正驱动煤岩气等非常规资源规模效益开发驶入快车道。

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近年来,围绕两个“革命”的探索如火如荼。

由“生油”到“产油”,陆相页岩油开发实现革命性突破。中国石油以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支撑页岩油革命,建设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松辽盆地古龙等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与基地,解决了陆相页岩“生油”“储油”“富油”的重大科学问题。

从“夺命瓦斯”到“清洁动力”,煤岩革命揭开煤岩气的“神秘面纱”。中国石油创新形成了包括“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技术”在内的五大上产核心关键技术。

2024年,中国石油国内原油产量保持1亿吨以上稳中有增,油气保障量突破5亿吨/年。在勘探开发对象呈现“非、深、难”等特点的当下,中国石油以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稳固了我国油气供应安全的“压舱石”。

——引领产业“蝶变”升级,支撑能源大国向“强”迈进。

传统产业作为经济“压舱石”,其改造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等重点项目拔节生长,向“炼化生精材”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各钻探企业锚定油气增储上产目标,支撑勘探开发向深层、深海、非常规领域进军。昆仑制造立足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国家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的建造及入列,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巨人”。

——寻求“原创性”突破,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7月18日,昆仑润滑在京举办“中国标准·破晓启航——首个中国柴油机油标准诞生之路”发布会,全景回溯D1柴油机油标准的攻坚历程。

这是昆仑润滑坚持自主创新的缩影。在此之前,昆仑润滑自主研发我国首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齿轮油,在世界首创特高压变压器油且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以科技创新书写了保障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责任担当。

从国内首个自主技术双端基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到首创气相法聚烯烃弹性体(POE)工艺技术量产并实现商业化,一系列“首次”“首个”,彰显了中国石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实绩实效。创新因子激荡奔流,化为抢占科技前沿高地、构筑发展新优势的澎湃动能。

激活“一池春水”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中国石油通过科技体制、人才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有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让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陈旧的体制机制犹如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创新者的手脚,禁锢着发展的无限可能。因此,对中国石油而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破除藩篱、松绑放权,让创新生态更好——

在西北大地,长庆油田独具特色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让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的“三低”油气藏释放巨大能量,“即使少打一口井,也要给科研项目投钱”成为共识。聚焦“两宽一高”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难题,东方物探建立“揭榜挂帅”攻关任务库,不看资质、不设门槛,有能力就揭榜,让科技工作者放开手脚,推动攻关取得显著成效……

以往,创新成果有时被“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中国石油进一步优化集团公司科技领导小组运行机制、领导职能和决策流程,健全以三级管理为主的科技体制架构,深入实施“科改行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堵点卡点,不断激活创新的“一池春水”。

此外,中国石油推行任务导向型的科技攻关模式,深入实施“军令状”“揭榜挂帅”“赛马制”“业主负责制”等制度,赋予项目长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不断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完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分级分类明确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标准,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自2020年起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2024年达到近1%。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的沃土。改革举措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通道愈发畅通,中国石油“人人参与创新、处处迸发活力”的氛围充分形成。

育才聚才、汇集众智,让创新人才更出彩——

“近年来,我们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实绩遴选骨干人才,致力于打造青年成长提素‘孵化器’。”集团公司首批青年创新工作室“林妍妍青年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辽阳石化研究院院长助理林妍妍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抓住“人”这个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围绕PETG共聚酯相关科研攻关,林妍妍带领工作室青年们各展所长。2021年加入工作室的刘毓敏组队攻关完成中试技术开发,并破格晋级为公司级技术骨干。

重视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中国石油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具有石油特色的“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既筑巢引凤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也栽桐引雏培育青年才俊:成立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大力推进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重点吸纳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

在人才发展机制的持续推动下,中国石油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摘得2024年度SPE生产与作业国际奖,成为该奖项设立4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工程材料研究院的陈子晗博士、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张婧雅博士等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如今,中国石油已形成以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首席(高级)专家为代表的300余名高层次专家领衔,6万余名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这支日益壮大的人才队伍,正在石油科技事业的火热实践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驱动“未来引擎”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导向的新革命,使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场景等发生了质的变化,驱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一幅更高质量的发展新图景在中国石油徐徐铺开

进入数智时代,数智技术正在深度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站在时代的风口上,中国石油毅然选择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新路子,一手抓传统油气产业“脱胎换骨”,一手抓新兴产业“奔涌勃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

向“智”而兴,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数智未来——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从把“数智石油”确立为第五大战略举措,到统筹推进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从信息化补强工程上线实施,到云梦泽智慧平台迈入全面运营阶段,再到昆仑大模型加速迭代升级,中国石油奔向数智未来的信心与雄心如磐。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大模型无疑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驱动力。昆仑大模型正式接入DeepSeek,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成功发布……这些硕果的背后,是中国石油不断突破算力上限、丰富创新应用场景、全力打造能源化工行业一流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懈探索。

当前,昆仑大模型逐渐成为重构中国石油价值链条的核心力量:在深度融入勘探开发、炼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多条业务线的同时,推动“数字员工”助力管理与服务,显著提高了业务效率效能。数智技术绝非冰冷的代码与数据,而是能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过去的“不可能”变成现在的“可能”,为中国石油加装发展“新引擎”。

集众智、策群力,未来,一个活力四射的中国石油将继续谱写能源数智转型新篇章。

逐“绿”而行,以新质生产力撬动绿色未来——

松辽盆地,吉林油田黑46区块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循环注入站内,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被源源不断地注入地下,驱动油藏产出“绿色”原油。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把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作为开采石油的介质,与传统的水介质相比,核心区域开采效率提高25%,年产油能力达20万吨。”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开发公司经理张德平说。长期以来,吉林油田通过不断升级CCUS技术,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地下宝藏”。

这是中国石油以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石油加速油气与新能源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探索行业绿色发展技术,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能源企业同样可以成为“绿色先锋”。在绿色技术的强劲驱动下,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更高。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石油的“绿色”布局并未止步于此。

将目光投向核聚变领域——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中国石油与包括中核集团、上海市政府在内的股东方携手合作,加大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投资力度,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能源发展制高点意义重大。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追梦“人造太阳”迈出了从研究探索向工程化、产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一步。

面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展望未来,中国石油将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聚焦未来产业研发攻关,继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绝非一蹴而就,而需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以实干为本、以创新为翼,中国石油定能乘势而上,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不断探寻新的增长点,绘就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壮阔图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