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吉林油田大地,光伏板逐日,大风车舞风,CCUS管道一脉千里,正以气管线、采油树做“底”,绘就查干湖畔“新”风景。
时光回溯至4年前,这片土地还是传统油气能源结构“一业独大”。
转折,起始于2021年的春天。
面对国家“双碳”目标引领的能源革命浪潮,在集团公司为吉林油田量身定制的“三分天下”战略的指引下,广大吉林石油人转观念、抢机遇、强信心、铆干劲,全力挺进从未涉足的新能源领域,积极构建为自身转型、为大地减负、为天空增蓝的全新发展格局,踏上了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新征程。

挺进新领域 敲定转型发展“施工图”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顺应者,涛头立。
“双碳”战略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时代命题。对于能源生产企业而言,践行这一战略,不仅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颠覆性重构,更需要在发展理念上作出范式改变。
吉林油田已勘探开发了60余年,近年来,与低渗透、低丰度、低产出的“三低”油田相对的,是开发高含水、投入高成本、运行高能耗等“多高”状态。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资源接替的现实压力、生态保护的紧迫要求,如同三道沉重的枷锁,让这个深陷亏损泥淖里的老油田举步维艰。
如何挺直身、开“新”路?面对时代的拷问,吉林油田逆势突围,大打转型发展进攻战。
转型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观念、技术、人才的全面重塑。这对于早已习惯了与地下油气打交道的吉林油田人而言,面对的是一片陌生“蓝海”。
决心和行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吉林油田保持发展定力不动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第二曲线”加速上扬,加快老油田低碳转型发展步伐。按照集团公司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广大干部员工奋勇争先,扎实推进“三分天下”方略落实落地。

思想破冰走在前。吉林油田党委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明晰“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统一了“依靠绿色低碳和融合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思想。同时,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新能源不是‘副业’,是关乎生存发展的‘新主业’”“绿色发展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等新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广大干部员工原来的“油”思维、“气”思维逐步转变为“电”思维、“碳”思维等“新”思维,企业向心力和向“新”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利用风光电、地热等资源优势,将新能源业务整体编入未来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与油气并重发展的路径图和时间表。同步跟进组织机构保障,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业化团队,专门组建新能源事业部、重新优化整合新能源公司,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克难,积极探索新能源与油气业务融合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全新路径。
自此,手握新思想领航、新理念定向、新发展开路的“施工图”,吉林油田人高举绿色发展的旗帜,踏上了一条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新突破 奏响多元能源交响曲
奔向“新”生,并非简单抛弃老传统。
吉林油田利用多年来在油气开发生产中形成的技术、人员、设备优势,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未来发展优势培植、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使得原来的“油气独宠”逐步转变为“多元共生”,实现了“新”与“旧”的深融互促、交响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CCUS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应用,是吉林油田新能源协奏曲中最动人的乐章。
吉林油田人从“零”起步不停歇,以“一手减碳、一手‘挤’油”的创新实践,在油气领域掀起一场“碳革命”,成功解决了陆相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这一世界级难题,建成了亚洲最大、国内首个全产业链CCUS国家级示范工程,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引领和推动了我国CCUS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吉林油田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过383万吨,埋存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相当于植树3450万棵,闯出了中国石油“地下封碳、地上生绿”的能源革命新路。
今年4月,吉林石化至吉林油田的二氧化碳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它是我国首条“四最”(国内输送距离最长、管径最粗、压力最高、规模最大)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长输管道。投产后,年输送二氧化碳能力可达400多万吨,驱油产量逾百万吨。在紧锣密鼓的施工现场,二氧化碳开发公司经理张德平介绍说:“届时,该管道可‘穿’起吉林省沿途各碳排放生产企业,形成覆盖全省的碳产业链,助力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

追风逐日,老油田日益“风光”起来。吉林油田深入挖掘域内丰富的风、光、地热等资源潜力,在集团公司范围内,率先启动15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让查干湖畔转风车、添新景;中国石油在建单体规模最大集中风电项目——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顺利并网运行,实现了自消纳清洁替代和外供上网创效两手抓、两手硬。在此基础上,克服点多、面广、线长等实际困难,进行零碳井场、大平台光伏及分散式风电建设,实现了消纳稳定、替代效益高、节能减排效果好的目标。截至7月15日,吉林油田累计发绿电17亿千瓦时。其中,外供项目发电7.3亿千瓦时;自消纳项目发电9.7亿千瓦时,绿电占比达33%,全油田清洁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新增产能位居集团公司前列。
同时,创新“地热打捆风电”模式,持续拓展中低渗储层地热资源应用,不断扩大余热利用,在内部替代取得效果和保障收益的前提下,进军对外供暖市场,创实效、保民生。
新能源之“新”,对于吉林油田而言,不仅仅是“从0到1”的突破,更是风、光、气、氢等一体化推进的能源交响曲。
奔向新未来 绘就企业与自然的共生图景
能源企业与绿水青山,唯有和谐共处,方能永续发展。
吉林油田走绿色转型之路,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深度融合,共同绘就“千万吨级”绿色综合能源企业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和谐图景。

而这一图景的“主图”,在于“绿”与“利”的兼得。
吉林油田新立III区块,依托亚洲最大的集约化大平台建产模式,于“方寸”之间,创新形成了集中采油、集中注水、集中输送的运行方式,节约了大量“黑土地”的同时,还利用井场及周边空地,建设了风光、地热、储能、二氧化碳注入等多能互补的供能模式,实现了区域用能100%清洁替代,产出了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获得国内油气生产行业中唯一“零碳工厂”的殊荣。吉林油田以“零碳工厂”为样板,全面构筑新能源拉动油气的发展新格局。
查干湖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更好地爱湖、护湖,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负责人介绍,吉林油田升级改造了查干湖畔所有沿湖管线和设施,封停了昔日废弃井场和井口,并严格落实生态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坚决不让一滴油流入湖中。
“这几年,湖水更清了,鸟儿更多了,我每天在这里巡检,就像在风景区里散步一样。”新立采油厂第二采油作业区员工马天池高兴地说道。
目前,新立III区块已成为吉林省查干湖畔绿色旅游小环线,吉林油田绿色工业生产画卷已在大自然环抱中徐徐展开,成为践行“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
奋斗永不止步,更美的画卷正“绿动”未来。
2024年以来,吉林油田面对战略机遇与自身转型发展需求,狠抓“时”与“势”,树立战略思维,聚焦顶层设计,把握发展主动权,确立了以坚持“325”发展思路、“681”发展目标为核心的“十五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在油气保供中体现价值、在绿色转型中诠释担当的“责”与“位”,全力奔向几代吉林油田人的千万吨梦想。
然而,横亘在美好愿景面前的,是资源劣质化持续加剧、资产创效能力低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数座大山。能否翻过去?如何翻过去?这两个问题决定着吉林油田人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能否顺利通关。
“吉林油田人靠着‘五上’精神,凭借革命加拼命的冲天干劲,创造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辉煌历史。如今,在转型发展的新赛道上,这种精神,依然是强大的依靠力量。”这是吉林油田党委班子的共识,更是吉林油田人的制胜法宝。

当前及未来,吉林油田的中心任务是奋进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质,在于效,在于新,在于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吉林油田按照集团公司绿色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500万吨级CCUS碳埋存、化石燃料消耗清零“三大工程”,快速推进千万吨级能源生产基地建设。以供能促转型,以融合促转型,以“战新”促转型,以管理促转型,全面打造能源综合利用新品牌,实现老油田涅槃重生、“新新”向荣。预计“十五五”末,吉林油田油、气、新能源总当量将突破千万吨,天然气与新能源占比超一半以上,以清洁油气为基础、以新能源为增长极、各业务协同发展的千万吨级绿色综合能源企业框架基本形成,昂首跨进高质量发展“新”行列。
同时,吉林油田还将立足于中国石油驻吉企业终端用能、油气资源、上下游协同优势,在油田内部融合的基础上,谋划推进驻吉企业大融合,全面构建“融合+”“气电+”“地热+”“氢能+”的“1+N”绿色产业布局,努力成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从壮士断腕的决心起笔,以科技创新的智慧勾线,用绿色发展信念着色,吉林油田从“油气独大”到“多能互补”,从高碳路径到绿色转型,在松辽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的老油田新画卷,展示了一个传统能源企业自我革命的奋进征程,更书写着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发展的时代篇章。
未来,挺进新领域的号角依然嘹亮,实现新突破的征程未有穷期!全体吉林油田人将继续启航能源巨轮,沐浴绿色发展浩荡东风,向着千万吨的目标奋勇争先,在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画卷里劈波斩浪,全速向前!(照片由丁磊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