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陕北榆林的烈日将地加平165-91井场烤得发烫,连空气都蒸腾着灼人的热浪。当压力表指针定格在安全区间,桥塞坐封成功的信号让中油测井长庆分公司C4620作业队的队员们甩开手套击掌欢呼。这不仅是技术攻坚的胜利,更是这个分公司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实现基层作业队从单一作业向“一队多能、一队多机、一队N组”转型的生动实践。
一队多能 “撬动”技能升级
“经验需要沉淀,更需要传承。”谈起人才培养,C4620作业队队长孟庆泽深有感触。这位有着8年射孔经验的老将,将实战经验凝练成一本密密麻麻的“宝典”——从操作流程到风险点,逐一拆解、标注。白天,他在井场手把手教学;夜晚,他带领队员挑灯夜战,在灯光下为队员“补课”。
作业队还利用生产间隙,安排队员深入射孔作业现场沉浸式跟岗学习,全流程跟踪枪管出库、装配、下枪、引爆等关键环节。通过对比分析测井作业与射孔作业的安全风险和红线禁区,固化形成“学—练—创—传”技能提升闭环体系。在转型实践中,C4620作业队不仅实现了团队能力的跃升,更形成了可复制的技术孵化模式,为定边项目部、长庆分公司提供了人才赋能的新范式,带动多支队伍效仿,实现“一人带一队、一队带一片”的辐射效应。井口工张林感慨:“以前我连工具图都看不懂,现在能独立操作了。”这种“理论+实操”的训练,让团队技能水平飞速提升。
一队多机 设备随需切换
“为了确保测井和射孔2个业务的工作量动态平衡和协同发展,分公司创新采用‘双设备动态调度’模式,为转型作业队配备了2套设备,并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调配部署施工任务。”定边项目部副经理牟鸿博介绍道。
转型并非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思维的重塑和行为的固化。“射孔和测井的仪器设备、操作流程、风险把控等差异很大,作业现场就像是技能提升的移动课堂,队员们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孟庆泽说。C4620作业队引导队员在生产实践、培训练兵中凝练经验、总结方法,快速掌握CPLog、iWAS等射孔设备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按需切换服务项目,有效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一队N组 作业多点开花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油测井以“人才先行”破局,着力打造全能型基层作业队伍。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方面创新载体形式,把提升学习力、激发创新力、强化辐射力作为促进作业队综合能力成长的“第二曲线”,将基层团队业务水平提升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为保障生产高峰期施工高效推进,长庆分公司巩固深化“以井为中心”的灵活组队机制,创新射孔业务保障方法,构建了以装备质量提升、资源配置优化为核心的桥射联作组合队伍拉链式作业模式。定边项目部通过这一模式动态调配资源、强化装备流转共享,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与施工质量。
编后
C4620作业队是中油测井的一支基层作业队,其转型实践证明,主动求变、有效应变方能赢得未来。透过“解剖麻雀”式分析,我们看到,从单一的测井施工作业到全能型施工作业的跨越,不仅是技术技能的升级,更是打破思维定式、适应市场变化的前瞻之举。当一支队伍跳出“只会干一样”的局限,便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时代浪潮中占据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