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王珊珊 特约记者 谢俊)8月5日,吉林油田西部新能源公司已经完成9艘抢险船动力系统的升级,能够确保120小时连续作业,全力保障汛期生产安全。
6月下旬以来,吉林省进入连续多雨季节,常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面对今年汛期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吉林油田启动立体化防汛模式,打出防御组合拳。
责任到人,筑牢防汛“铁三角”。每年汛期,受尼尔基水库泄洪影响,吉林油田西部生产区域有500多口油水井面临被水淹没的风险。每天,吉林油田的防汛抗洪小组成员都会精准监测尼尔基水库、江桥等地的水文信息,将更新数据上报公司生产运行部。据了解,早在今年3月,吉林油田西部新能源公司便组建起防汛抗洪领导小组,将防汛责任分解为“方案制定—指挥调度—督查落实”三级体系。创新实行“汛期两会+双带班”机制,领导班子24小时轮值驻守一线,同步建立“专业部室+基层单位”联动台账,以“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整改”方式,确保行洪区内的180个生产隐患、243处风险点全部纳入责任网格,并在5月末前全部完成整改,切实实现40个三级网格“定人、定岗、定责”全覆盖。
全域排雷,织密隐患“防护网”。7月10日,吉林西部新能源公司采油三区的员工王东旭正忙着更换井口盘根。据他介绍,为应对此次汛期,公司陆续安装50套光杆防脱器,更换133口井的盘根,这如同给油井穿上“防弹衣”,最大限度消除漏失风险。吉林油田秉持“防汛即战役”理念,针对西部采油区复杂的防洪形势,在汛期到来前便启动“水陆空”立体排查模式,对533口生产井、355口长停井实施“井口健康档案”管理。在电力系统治理中利用“高压联改+低压自改”攻坚模式,确保汛前电力隐患动态清零;针对537公里集输管网,采用24小时承压试验技术,对3处薄弱点实施焊接补强,同步完成英144站锅炉维修、分离器更新等5项核心设备升级,打造“水上标杆中转站”。
科技加持,打造防汛“智慧眼”。8月5日,在英东作业区采油一区144接转站,无人机在上空盘旋。该作业点点长丁岩边反复调试边说:“这些无人机白天当鹰眼,晚上变夜视仪,还可以进行物资空投!”在此次防汛准备中,吉林油田有20架无人机配合工作,一部分进行日巡夜查,另一部分负责运送物资,为防汛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据统计,吉林油田在英143、英144、英101已经建成3个智能监控中心,通过视频分析系统实时捕捉井口压力异常、管线渗漏等隐患,将20座高架间的值守人员精简至16人,实现“4人单元+3班倒”的集约化管控。电力通信组构建“物联网设备健康图谱”,运用大数据诊断修复270项设备故障,25台水位检测仪、120台测控仪组成的智能监测网每10分钟回传一次数据,配合无人机形成“水陆空”一体化巡检体系。
7月1日,吉林油田联合地方政府开展英152区块“陆岛联动”演练,通过模拟各类险情,有效检验了“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物资调配—环保处置”全链条响应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