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基本面持续疲软、国际经贸不确定性影响加剧……在聚丙烯市场竞争白热化之际,1至7月,独山子石化的锂电池隔膜料却逆势上扬,同比增销1.8万吨。这是高端造就的“反差感”。近年来,走高端化、差异化路线,已成为企业从“红海”跃升至“蓝海”的关键路径。
然而,进军“蓝海”并非坦途。炼化企业不仅要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工艺,还需精准对接市场,确保高端化工新材料“适销对路”。从生产排产到产品包装,每处细节、每个环节,都决定着“高技术含量”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效益。
找到高端市场
从“看规模”到“找产业”,在“双循环”中挖掘潜力,捕捉发展潜能
当前,我国化工产业规模扩张,“内卷”激烈,高端化工产品领域却是一片广阔的“蓝海”——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合成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产品对外依存度高,自给率较低,未来一段时间,市场需求仍然旺盛。
“蓝海”何在?
有关专家指出,要从“双循环”中寻找机遇,做强国内大循环,瞄准新兴产业需求发力“高端化”,同时通过系统内外协同循环,构建稳定产业链。
——瞄准新产业新赛道,做强国内大循环。
“从前看大小,现在看产业。”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所长张礼安说,高端化发展要转变思路,不能一味关注市场总量大小、致力于填补“量”上的空缺,还要从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及其未来需求中挖掘潜力。
快,是新材料相关行业发展的一大特点。2023年,我国化工高端新材料消费量超5000万吨,预计2025年超6100万吨,年均增速达6.8%,远超传统领域需求增速。快速的增长,呼唤着更多高端化、差异化的化工产品。
国家所需,产业所趋。多名专家指出,企业不仅要“看新闻找市场”,还应该看未来5到10年的相关规划和行业政策走向,从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中找到“蓝海”。2025年,智能机器人、6G等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被明确为新兴产业之一。“这些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的‘大市场’,炼化企业要积极延伸产业链,围绕‘炼化生精材’,造就更多‘金字塔尖’上的产品。”张礼安说。
——打通“产销研用”协同的内外部循环,构建产业链,满足“蓝海”市场需求。
针对高端化、差异化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小等特点,化工销售运营中心与下游企业深化合作,部分化工销售企业积极联合客户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并促成终端企业反向供应产品、参与项目建设。打造中国石油内外部循环发展“一条链”,可为高端化工产品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例如,独山子石化生产的高性能轮胎用溶聚丁苯橡胶直供中策橡胶,中策橡胶专为昆仑物流定制的“神行侠”轮胎保障危化品运输,形成一个中国石油内外部联动的产业链“闭环”,稳定了高端产品的销售渠道。
这是中国石油塑造高端化工产品产业链的缩影。“我们既提供高端原料,也帮下游企业找到高端市场,通过上中下游技术、资源、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协同合作,突破传统的单向供应流程,实现各方互惠共赢、价值共生。”华东化工销售公司橡胶塑料部经理刘志军说。
解构高端定义
既要“攀登”技术高峰,又要“俯瞰”市场需求,统筹“内外贸”,助力产品突围
“就像化工界的‘阳光玫瑰’,放在以前那是高不可攀的。”提到耐热聚乙烯(PE-RT),西北化工销售公司技术服务中心的谢昕如此形容。但随着煤化工“入局”和技术迭代,其与通用料的价差正在缩小。
曾经,“高端”意味着高科技、高门槛,也意味着高效益。然而,化工行业在不断挣脱通用料内卷“牢笼”的同时,也在加速挤占高端化工品的制高点。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2024年,我国聚醚多元醇产能增长20%,专家预测未来产能还会再增长60%,但开工率将长期低迷;2025年,ABS装置产能即将突破千万吨,在几年间几乎翻了一番,但在消费端,2024年产品消费量同比增长不足1%,消费增速为负7.8%,市场价格持续下行,全行业连续两年呈亏损状态……
高端化工品的赛道,挤满了来自国企、民企以及外企的“高端玩家”。
“你还认为这是高端吗?”谢昕反问道。
高端,究竟是源于技术赋能,还是来自市场定义?
有时,高端并非“唯技术论”——
相比于我国工业体系更为发达、高端产业聚集的东部沿海地区,西北与东北地区的高端化工市场大多还处于“成长建设期”。
“市场上供不应求、创效能力强的,我们认为就是高端!”东北化工销售公司高级营销专家谢宇枭说,“‘基础料’通过改性处理,也能成为特殊料、高端料。”
辽阳石化研究院新材料高级专家陈颖也深有体会:“有时候难倒我们的不是高科技,而是市场需求与生产的契合。”
在开发PETG新产品的过程中,辽阳石化新产品的熔融黏度已经“做到了极致”,仍然打不开市场,研究团队陷入困境。陈颖正想方设法进一步优化指标,却接到了销售人员的电话:“一家医疗企业并不需要如此高黏度的产品,反而对流动性有更高要求。”研究团队立刻调整方向,在转产的第三天就在华南地区打开了销路。
高端背后,还应有全体系的高端服务——
化工销售企业服务升级的关键一环是畅通“内外贸”。《中国油气与新能源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ABS产品出口量比上年增加55%,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中国石油化工销售事业部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布局和推进进出口业务,重点拓展中亚、东南亚等市场,推动独山子石化等企业主力产品“走西口”,为各炼化企业迈出国际化步伐、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
同时,各化工销售企业积极推进“金融衍生品应用、产融结合”两种新业态,打造全方位的“高端化”。
化工销售企业联合集团公司金融企业,大力拓展金融衍生工具应用场景,推进实现从偏重商品市场向商品市场、虚拟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三场叠加”转变。化工销售运营中心开展聚丙烯、苯乙烯、PTA等10个品种产品的套期保值,对冲价格风险,削弱价格变化对炼化企业的影响,以新业态护航产业链。
高端化工品市场,既是比拼产品技术的赛场,也是比拼市场服务的战场。唯有两者深度融合,方能站稳脚跟。
“玩转”高端产品
谋定后动,细分领域明确攻关方向;久久为功,深耕行业走好高端化征途
从锂电池隔膜料研发的正式立项到产品被头部企业稳定批量采购,真正实现国产化替代,独山子石化与华南化工销售公司用了8年;从发现聚烯烃医用料这一“小众赛道”到打通医药用聚烯烃包装材料的全流程应用,兰州石化更是经历了10余年的攻关……高端化之路荆棘遍布,产品需跨越从试验成功到稳定生产再到市场接纳等多个环节。一个环节失败,产品就会“死”在途中。
受访专家及从业者普遍认为,在品牌打造及战略升级过程中,要持续深耕行业,打通“产销研用”多个环节,持续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在三个“关系”之间做好权衡。
——“小与大”的关系:以小博大坚定高端化方向。
高端产品量小、转产频繁、不成气候,为何要深耕细分领域“小”市场?陈颖坦言,这样的疑问不止一次地被生产人员提出。
在华东地区,大庆石化化工一部工艺副主任工程师刘爽走访客户时有了意外收获。“如果ABS新产品质量过硬,我们还想和大庆石化开展通用料方面的合作。”一家鞋厂负责人说。高端产品就像广告,规模不大,却能彰显企业的技术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甚至带动基础化工产品的销售。
由此可见,高端产品虽然量小,却是彰显技术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金字招牌”。
新兴产业市场规模小,但增长快,不容忽视。“如果只做‘笔杆’生意,不管‘笔尖’市场,每天放掉一个细分领域,未来失去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西北化工销售公司发展计划部副经理于晓东说。
——“老与新”的关系:发挥“老”工艺优势踏出差异化新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东北、西北多家“老”炼化企业装置负荷小、物耗高,生产传统产品已无优势。但只要抓住工艺装置特点,“老旧”仍然蕴含新机遇。一方面,许多老装置独具“船小好掉头”的灵活优势。如独山子石化2002年投产的7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其产能远小于年产30万至40万吨级的新建装置,但灵活性成就了锂电池隔膜料、电容器膜料等高端产品系列。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生产工艺的长处,“过时”工艺可能契合新需求。例如,大庆石化拥有国内唯一的纯氧引发高压聚乙烯装置,其高纯净度产品恰恰符合高端化产品的要求。
——“短与长”的关系:以长远眼光谋战略定力。
多名从业者表示,新产品要想抢占市场,就要经历无数次调整、碰壁,可能面临亏损等效益考验。
“我们过去也曾经走过弯路。”大庆石化计划经营部副经理刘涛回忆道,“有些溢价较高的特色产品,我们研发之后,由于成本高、需求小等原因,未能坚持连续稳定生产。等后期‘捡回’产品时,行业竞争对手已倍增,公司从首创者沦为了跟随者。”
平衡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是高端化的“必答题”。唯有笃定排除万难、长期攻关的意识与定力,方能占领高端市场“高地”。
“蓝海”市场风云激荡。企业需远眺行业趋势、锻造综合优势,更需坚定战略定位、把握市场导向,通过卓越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流品牌,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破浪突围。
(记者 许琳迪 余果林 楚海虹,王涛涛、刘莉莉、王志强、佟昕、刘炜、王楠、李志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