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原油市场跌宕起伏,呈现冲高回落的走势,牵动着全球能源行业的神经。7月底,在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等影响下,国际油价强势上涨,7月30日,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双双突破70美元/桶大关,分别涨至70美元/桶和73.24美元/桶。可仅仅数日之后,风云突变,随着美国非农数据遇冷,市场对能源需求前景悲观心态转强,加之欧佩克持续增产,国际油价连日下跌,截至8月7日,布伦特原油价格跌至66.43美元/桶,WTI原油价格也跌至63.88美元/桶,累计跌幅均超8%。
欧佩克增产冲击市场 地缘政治增添变数
从供应端来看,欧佩克的增产决策无疑是近期影响国际油价的关键因素。当地时间8月3日,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9月日均增产54.7万桶。这一增产幅度远超市场预期。这标志着欧佩克全面提前解除其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加上阿联酋单独增产约250万桶/日,市场对下半年全球原油供应充足的预期大增。欧佩克此举意在从非“欧佩克+”产油国手中夺回市场份额,以应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原油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50万桶/日,巴西、圭亚那等新兴产油国产量也持续攀升。然而,欧佩克的增产计划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供应,却也对油价造成了巨大的下行压力。摩根士丹利测算显示,欧佩克此次增产将使2025年全球原油供应过剩量从之前预测的120万桶/日扩大至170万桶/日。
除了欧佩克的增产,地缘政治因素也在持续干扰供应端。美国近期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制裁威胁,使得市场对供应中断的担忧加剧。公开数据显示,俄罗斯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出口国,每日石油出口约950万桶,约占全球供应总量的10%。若美国制裁生效,全球石油供应将面临严重冲击。印度等国家表示,其与俄罗斯的长期石油合同难以终止,转向其他供应国将面临更高的溢价。俄罗斯则通过向巴西、土耳其等国家出口石油,部分规避西方制裁。但无论如何,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国际原油市场之上,随时可能引发供应波动,影响油价走势。
经济疲软拖累需求 增长预期不容乐观
从需求端来看,全球经济的疲软态势对石油需求形成了明显抑制。美国经济数据的疲软表现,如7月非农数据不及市场预期、5月和6月数据大幅下调等,加剧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经济下行压力必然导致石油需求的减少。不仅如此,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为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蒙上阴影,众多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放缓,进一步削弱了全球石油需求。
欧元区的经济同样不容乐观,6月工业产出同比下降1.2%,德国、法国等核心经济体制造业萎缩幅度超出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29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WEO)报告中预测,今年和明年全球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将继续上升,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减速,且由于贸易摩擦的影响,其弹性也将明显减弱。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的7月份国际石油市场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平均石油需求增长仅为约70万桶/日,将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增幅。
亚洲作为全球原油贸易重心,2025年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增长51万桶/日,达到2725万桶/日,但7月进口量降至2500万桶/日,创年内最低,清晰地反映出石油需求疲软的态势。未来,全球经济放缓和美国可能的关税壁垒或将进一步抑制需求。在此背景下,国际能源署将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幅度下调至72.2万桶/日,需求端的萎靡可见一斑。
机构研判态度谨慎 供需博弈仍存变数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各大机构纷纷发表对国际油价的预测。高盛在欧佩克决定进一步加速增产之际,重申其对布伦特原油价格的预测,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为平均每桶64美元,2026年则为平均每桶56美元。高盛指出,尽管俄罗斯和伊朗供应中断的风险在近期加大,但美国关税和美国经济疲弱带来的石油需求下跌风险,使得其维持油价预期不变。澳新银行也表示,美国就业市场走弱,以及制造业产出数据降至9个月来新低,加剧了市场对原油需求减弱的担忧。
不过,也有部分机构认为油价下跌空间有限。花旗集团指出,欧佩克仍有能力通过调整增产节奏稳定油价,若油价跌至60美元/桶以下,沙特可能会带头削减产量。此外,全球上游勘探投资不足的问题可能在2026年后显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连续第3年低于疫情前水平,这可能导致2027年后原油供应出现缺口。
总体而言,供应端的大幅增产与需求端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油价中枢下移成为大概率事件。有分析认为,虽然在需求旺季加速增产会对油价下跌有一定缓冲,但随着季节性需求利好逐渐消退及供应增加,原油库存累积速度将会加快,对油价产生下行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地缘政治因素始终是油价走势的重要变数,若中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再度升级,或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落地,都可能引发供应中断担忧,从而推动油价反弹。(记者 马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