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甘肃庆城的杨义兴,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石油工人,在修井一线一干就是27年。“技能改变了我的命运。”杨义兴说。
入职不久,他人生的第一个小发明——液压钳活门诞生了。起下钻具的时候,最常用到的井口设备就是液压钳。起初,钳口处无遮无拦,经常会发生磕碰、夹伤手指的情况。他仔细观察井口操作的流程、手法,琢磨了好几天,用刚学会的电焊技术,在液压钳开口处加焊了一个侧向活门,既保护了手又不影响液压钳的使用,用起来很方便。师傅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小子来的时间不长,但人很机灵,喜欢动脑子,咱修井队就缺你这样的人,好好干!”
进入21世纪,长庆油田水平井开发如火如荼,低渗透油藏开发迎来了新局面,但由于水平井其井身结构的特殊性,国内外修井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成熟案例和经验匮乏,在诸多方面仍处于空白。
2011年,怀平6井作业时,300米长的射孔枪串掉落井中,如果不打捞出来,这口井只能报废。杨义兴带领团队仔细研究地层特性和井筒状况,自主研发“隔腔式局部反循环打捞篮”“全天候母锥”等12件针对性打捞工具,历时4个多月,成功将井底落物全部打捞出来,“救活”了这口井。此次成功打捞,挽回经济损失3100多万元,抱回7个国家专利,创造了长庆油田单井施工过程研发工具最多、申请专利最多的纪录,打捞方法被广泛运用。
2014年,长庆油田以杨义兴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创新工作室。他和团队成员一年至少有7个月待在修井现场,围绕油田井下作业练技术、搞创新,解决各类疑难杂症,走上全国性、行业性技术比武赛场“摘金夺银”,在国内、国际展会上展示长庆创新成果。
至今,工作室研发的特色工具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1项,58项技术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解决关键性难题130多个、日常难题3000多个,指导现场作业万余井次,成功恢复高产油水井182口,累计创效1.8亿元。从工作室走出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培养出集团公司金牌选手12名,省级技术能手6名,油田公司技能专家9名、技术骨干200余名。
“如今,虽然荣誉越来越多,但我始终在干修井工作,也打算一辈子不换岗位、不换工种,把修井工作做到极致。”杨义兴坚定地说。(长庆油田 供稿)










- Stena Drilling为rig quartet提供新的交易和扩展
- India cancels pair of offshore wind tenders over lack of interest
- HD Hyundai’s new Philippine yard to open in January with capacity for 10 ships a year
- 杨义兴:根治疑难杂症的“油井神医”
- 海员:Sim船将于今年10月下水
- Pole Star Global buys Clearwater Dynamics
- 新疆第十三师新星市2025年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公示
- Safe Bulkers sheds second vintage kamsarmax
- Seafarer: The Ship Sim to launch this October
- 塔里木油田:聚焦三大主业发展深地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