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吴淑华带领新中国第一支“三八”女子钻井队,肩负着朱德副主席“为钻井2万口,生产石油2000万吨而奋斗”的殷殷嘱托,与其他钻井队比肩共进、拼搏奉献,在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会战中,展现出不凡的巾帼风采。
1937年,吴淑华生于安徽蚌埠,童年时期饱经苦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机会读书。初中毕业时,因不忍心让哥哥省吃俭用供自己念书,成绩优异的她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报考了安徽师范学校。随后,因新疆急需银行干部,吴淑华作为共青团员响应号召,毅然决定奔赴新疆。经过专业学习后,她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农业银行,并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彼时,克拉玛依大开发的号角已然吹响。因工作表现优异,吴淑华被派去考察,随后,她与丈夫主动申请调往克拉玛依支行。1958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吴淑华成为建市筹委会成员。
1958年7月,石油工业部在玉门召开现场会。吴淑华宣读了大会收到的关于克拉玛依成立新中国第一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的电报。回到克拉玛依后,矿区党委书记只金耀调她去“三八”女子钻井队任指导员。
初建的 “三八” 女子钻井队面临着诸多挑战。队员们大多没有钻井经验,钻井技术需从零学起。但她们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投入学习与训练中。1958年8月17日,她们承钻的第一口油井开钻。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战,油井顺利完钻并喜获工业油流。那一刻,队员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最大的难关还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钻井队所在的戈壁滩,夏天酷热,饭菜易馊,饮用水匮乏;冬天严寒,女钻工朱桂芳为听机器声,耳朵甚至被冻伤。1959年10月11日,12级大风袭击克拉玛依,班车停运。接班的姐妹们却顶风冒沙,手拉手徒步6000米,艰难抵达井场,与坚守一天的上一班队伍会合,当晚全部留井奋战。
有些女队员还面临家属反对、亲友阻挠等困难。吴淑华深知队员们的难处,她不辞辛劳,逐个走访队员家庭,耐心与家属沟通,为队员们解决后顾之忧。
体力关更是横亘在队员面前的一座大山。钻井工作中的重体力活,常常让队员们汗流浃背、头昏脑涨。在固井时,女队员们需要扛起与自己体重相当的水泥袋一路小跑。但她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咬牙坚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1958年,“三八”女子钻井队在劳动竞赛中,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当年12月,吴淑华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介绍其先进事迹。1959年9月,其事迹被拍成纪录片。1961年12月,队伍因政策调整转岗。3年多时间里,“三八”女子钻井队共完成80多口井的钻井任务,先后获得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团中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工业部授予的多项荣誉称号。
时光荏苒,以吴淑华为代表的“三八”女子钻井队以纤弱的肩膀扛起钢铁钻杆的身影,早已镌刻在了新疆油田的发展史上。她们在戈壁荒漠中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信念,已深深融入石油精神血脉,并将激励一代代新疆石油人向着建设5000万吨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的目标奋勇前行。(新疆油田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