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之滨的百里盐碱滩涂,有一对家喻户晓的“明星”夫妻。他们扎根这片热土数十载,获得7项国家专利,完成10余项技术革新,打造100余件实用工具,创效数千万元……他们用热爱和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用创新和奉献让石油精神在广袤油区熠熠生辉。他们就是大港油田的张新清、李永梅。
磐石承志
父辈薪火锻造钢铁脊梁
1999年,张新清接过父亲那把浸染着厚重油渍的扳手,走进采油厂的计量间,开始了与钢铁设备朝夕为伴的漫长岁月。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环境更为艰苦的第五采油厂第二作业区,李永梅以柔弱的肩膀扛起艰巨的责任。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在土方工程上,她单人单日完成了60趟运土任务,硬生生地将新井场的基础夯筑得坚实如铁、平整如砥。
在狭小的计量间,张新清练出了“听声辨症”的绝技,可以精准识别12类异常井况。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区,李永梅创立“井场标准化管理法”,以近乎苛刻的严谨流程和至高标准,使所辖的油井连续5年获得大港油田示范井称号。
磨砺开刃
方寸灶台淬炼报国利器
21世纪初,猖獗的偷油盗油行为如同阴霾一样笼罩在员工头顶上。看到妻子李永梅结束一天繁重工作后,愁眉紧锁地坐在饭桌前,丈夫张新清的心被深深刺痛。
一个朴素却坚定的信念在他心中升腾:守护油田的安全,解决这道难题,才能真正抚慰妻子和所有工友的辛劳。“我们一起做点啥,狠狠治治那些‘油耗子’。”顷刻间,家中那张木制饭桌化作了攻坚克难的沙盘,方案在碗筷的轻微碰撞声中构思。“每口井都采用独特的卡瓦螺丝,让那些盗贼无从下手。”灵光闪现,张新清立刻付诸行动,收集螺丝,精心设计加装防护罩……凝聚夫妻二人智慧的“防盗卡瓦装置”诞生了。一经试用,井口盗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面对盘根密封失效的顽疾,他们再次联手攻关。46份检测报告铺满餐桌,37件报废盘根在台灯下被拆解分析……最终孕育出国家专利——“光杆调偏器”,使盘根使用周期翻番。
从防盗装置到调偏器,创新的种子在家庭的沃土中不断萌芽。张新清、李永梅索性将劳模创新工作室搬进家中,开辟了“家庭工作室”,开展技术革新,攻关解难,用“小妙招”解决了油田“大难题”。
双璧生辉
金镶银章辉映无言大爱
事业的征程与家庭的“航船”,在命运的海洋中常常交织出壮美的波澜。2008年,炽热的盛夏,全国集输工大赛的机遇与新生命的孕育同时降临在李永梅的肩头。她因怀孕不得已选择退出比赛,而空缺的名额却意外落到了张新清头上。
李永梅挺着孕肚化身“私人教练”,陪伴丈夫精心备赛。她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陪他梳理繁复的知识点,为他模拟实操考核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她也独自承担起照料瘫痪在床的公公的重担,每日挺着孕肚,蹒跚往返于病榻与灶台之间。3个月后,张新清摘得金牌,挂于妻子脖颈,深情地说出:“这是替你夺回的荣光。”
2010年,产后的李永梅决心重返赛场,追逐自己的梦想。此刻,张新清毫不犹豫地转换角色,怀抱着年幼的女儿,成为妻子最忠实的“陪练员”和坚强后盾。“手腕再压低5度……”这样温暖而精准的叮咛,在训练场上回响了千百遍。深夜,研究故障图谱的灯光常常亮至天明,照亮了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的身影。银牌的光芒终于如愿闪耀,家中陈列柜里的金镶银章相依相傍,无声地诉说着“你曾托举我登顶,我必支撑你跨越”的爱的交响。
匠心永续
百里油区跃动传承之光
当创新扎根于责任与热爱的土壤,自会结出惠泽四方的累累硕果。如今,他们又增添了“夫妻导师”的新头衔。张新清精研理论,鞭辟入里,化繁为简。李永梅专注实操,手法精准,示范到位。他们将家庭中涵养多年的创新氛围与严谨的工匠精神,毫无保留地融入油田青年技术人才培养平台。
172名徒弟淬炼成钢,65人获得技能双证,13人走上管理岗位,更涌现出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从家庭工作室到百里油区,他们的故事点燃了万千石油人的创新激情。
扎根油田两端,心系家国一方;携手灯火之下,共铸匠魂辉煌。他们十八载相濡以沫、创新求索,激励着更多的人砥砺前行,在建设能源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多属于平凡奋斗者的传奇。(大港油田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