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在三岔湖桃花岛赛场,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简称世运会)水上项目激战正酣。润滑油公司已为尾波滑水、摩托艇动力冲浪板等4项水上竞赛项目提供了定制化润滑解决方案,确保核心设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保持最佳性能。这是继北京冬奥会、巴黎奥运会后,润滑油公司再一次为世界级体育盛事提供全方位的润滑保障支持。
作为润滑油行业“国家队”,润滑油公司将品牌建设融入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升级之中,在世界舞台打造出“昆仑润滑”金字招牌。
从6次跌倒到替代40多种进口品种
创新铸“中国创造”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多领域国产替代,保障企业供应链安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6月,在兰州中石油润滑油添加剂有限公司厂区内,由国产烯烃生产的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经过精密仪器的严格检验,全部达标,即将在蓝天之上完成守护飞机安全的重任。
在此之前,国内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生产依赖进口烯烃原料。在没有任何技术参数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润滑油公司科研人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凝点测定偏高,是不是烯烃配料比不合适?”“催化剂活性不够,收率就比较低,问题出在哪?”……兰州中石油润滑油添加剂有限公司联合运行部主任石军慧回忆,实验室里的分析报告堆积如山,密密麻麻的数字、曲线和图谱都在探寻着未知领域的精密“地图”。
经过一次次不尽如人意的工业试验,一遍遍地分析问题与改进方案,转机终于出现。“石主任,收率上去了,凝点也合格了。”大家纷纷围过来,看到数据后,眼中满是喜悦和自豪。
看似轻描淡写的过程却耗费了这支科研团队7年的心血。他们历经6次跌倒、6次爬起来,先后攻克了聚合爆聚、中和过滤难、减一线油凝点过高等问题,终于在第7次攻坚时突破技术瓶颈。
“国产烯烃航空润滑油基础油工业试验成功。数周后,生产装置成功生产出航空润滑油基础油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标准。”4月14日,润滑油公司消息一经发布,便改写了中国高端航空润滑油依赖进口的历史。
“如果不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发新品就无从谈起。”润滑油公司兰州研发齿轮油领域的负责人于海说。
在输电领域,润滑油公司科研人员持续提升基础油油质和改进添加剂配方,开发出了特高压直流输电配套用油KI50X(Petro 50X),一举破解了特高压世界级工程用油难题。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润滑油公司与龙头企业合作近10年,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和摸索,成功突破关键核心制备工艺、添加剂复配研究难关,自主研发出适用于多款工业机器人设备的系列专用油、润滑脂、减速器脂,填补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用油(脂)的空白。
润滑油公司的创新成果已深度渗透到能源传输、高端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截至目前,润滑油公司已在工业领域替代40多种进口品种,在车用行业替代4个进口品种,解决“卡脖子”问题25项,以科技底气实现“中国创造”,重新定义了产业革命的新高度。
从注射器补油到2.6亿公里护航高铁路
智慧淬“中国质量”
坚守“油品如人品”理念,严格淬炼每一滴油,用“硬核数据”诠释“中国质量”的含金量,为大国重器和关键领域可靠运行提供高质量润滑服务
近年来,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奔跑中的“中国速度”背后,是自主创新的硬核突破,更是精益求精的质量保障。
“齿轮箱润滑系统是保障高铁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对齿轮油的数质量有较高要求。”参与国家标准《动车组驱动齿轮箱润滑油》起草的润滑油公司技术专家黄芸琪说,齿轮油添加过多,会增加运行阻力、油温升高;添加过少,会导致润滑不足和散热不良。
至今,黄芸琪仍记得第一次钻进高铁车体下那条地沟时的场景。那天的任务是抽取150毫升油液,再精准补充等量新油。可无论怎么调整注入角度,管内的液体总差2毫升。在旁人看来,这或许微乎其微,但在她的心里像硌了块小石子。
“齿轮箱换油,每1毫升的精准,都是高铁安全飞驰的底气。”百思不得其解的黄芸琪,一次带着宠物去打疫苗,看到医生手里拿的注射器后,顿时眼前一亮。
1周后,黄芸琪带着50毫升注射器再次前往广州动车段,3次采样,3次补加新油,油液位置与采样前一致。小小注射器犹如一把精密“量尺”,破解了高铁齿轮油的补油难题。
“油品如人品”,这句朴实无华的理念,始终深植于润滑油公司全体员工的血脉中。截至2024年年底,润滑油公司的高铁齿轮油累计护航“复兴号”飞驰超过2.6亿公里。
“一滴润滑油的价值链延伸,一方面是国家工业体系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型增长’的缩影,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自主可控、供应链安全和系统性协同,确保关键领域装备的可靠性与战略韧性。”润滑油公司产品设计中心党委书记、经理糜莉萍说。
在中粮集团黄冈有限公司多条食用油生产线上,昆仑食品级液压油以优异的抗磨、抗高温氧化等性能,成功替代了法国阿帕克斯食品级液压油产品。
依靠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标准,让世界看见“中国创造”的话语权。7月18日,中国首个柴油机油标准正式发布。在这背后,润滑油公司联合国内主流车企,累计采集数千万公里行车数据、上万个小时台架数据,最终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与标准体系突破,做到了“中国标准中国造”。
北京卡拉丁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伟说:“当竞品还在讨论参数是否达标时,我们已携手润滑油公司构建起全链路质量可追溯体系,让车主清晰感知每一滴油背后的国家科技力量。”
质量是品牌的命脉。从“大国重器”稳定运行的“守护者”到服务国家粮油安全战略,以润滑油公司首席科学家伏喜胜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以实验室为阵地、以质量为基石、以品牌公信力为底气,将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深度融合,让每一滴油都为“中国质量”代言。
从品牌大会唯一到为国计民生加速提供方案
品质树“中国品牌”
站在新的起点,立足全产业链优势,深化三大定位,塑造品牌竞争优势,提升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续写一滴油的“中国品牌”故事
6月18日,第二十二届世界品牌大会发布202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昆仑润滑”品牌价值跃升至452.55亿元,成为润滑油行业唯一上榜品牌。润滑油公司又一次站在全国舞台上展示了品牌的实力。
找准品牌定位开展品牌建设并非易事。“既不能等靠要,也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立足‘家底’,搞清楚优势是什么和如何放大优势。”润滑油公司市场部副经理牛赫男说。
作为中国石油集产、研、销和服务于一体的公司,润滑油公司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品牌发展理念变化、消费群体多样化以及消费需求的快速迭代等现状,深化“做强科技、做优特色、做大规模”三大定位,加快脚步为国计民生提供润滑整体解决方案。
1月,“昆仑润滑”成为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官方指定润滑油。润滑油公司全方位提供自主研发的低温流动性强、抗磨损性能强的润滑产品,确保赛事设备在极寒环境下始终保持最佳运行状态。同时,推出亚冬主题“复兴号”高铁专列,搭载众多游客共赴亚冬之约,向世界展示了技术实力和品牌温度。
4月,在济南地铁1号线奔驰的列车上,昆仑KRS75W-90城轨齿轮箱油成功取代国外竞品,顺利完成行车试验,迈出城轨齿轮箱用油国产化第一步,持续助力“轨道上的中国”建设。
8月,润滑油公司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为455辆世运会的赛事官方保障车提供环保型润滑油,不仅能够减少设备摩擦损耗、延长使用寿命,而且响应“绿色世运”办赛理念,助力赛事节能降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