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新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人才是驱动创新的根本力量。大庆油田9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与13个创新联盟以星火之势发展;宝石管业14个创新工作室聚焦关键技术,累计承担300余项攻关项目;塔里木油田张明创新工作室破解317项一线难题;锦州石化以创新工作室培养人才,为青年人才开辟成长通道……这些扎根生产一线的创新工作室,既是破解生产难题的“攻坚站”,也是培育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将技术革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动能。
当前,石油石化行业正推动转型升级,只有激活基层创新活力,筑牢人才培育根基,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本版推出专题报道,展现创新工作室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大庆油田9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及13个创新联盟释放“出成果”与“出人才”的双驱动效能——燎原星火激活创新生态

8月18日,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刘丽劳模创新工作室热闹了起来。技术骨干们正为解决“转动掺水阀阀杆调整掺水时,容易碰到井口压力变送器并造成其损坏的问题”热烈讨论着。有人提议缩短阀杆;有人提出要从改进变送器入手……这样的场景,经常在大庆油田9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上演。
面对老油田发展难题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求,自2012年开始,大庆油田以劳模或工匠领衔,创建以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提升技能素质、推动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工作室,以激发全员的创新热情。
经过10余年深耕,大庆油田定期开展跨工作室创新研讨会,大家一起分享经验、碰撞想法;工作推进中,“劳模工匠领跑+团队合力”优势凸显,劳模工匠打头阵,团队成员紧跟上,从高精尖技术攻关到群众性日常革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传帮带”等灵活机制,让技术薪火代代相传;“送技能到岗位”等活动如同一个个流动课堂,工作室成员带着“秘籍”深入基层,推动员工实际操作本领和创新能力稳步进阶。
多年来,大庆油田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出诸多“硬核”技术成果。走进采油一厂张有兴创新工作室,这里一直专注攻克生产中的硬骨头。工作室研发的注水井数字化防冻取压装置,破解了注水井套压冬季数据录取、传输以及自动测调井穿线的难题。自2017年成立以来,15名成员协同攻关,斩获176项革新成果奖,研发的“计量间盲段穿孔管线封堵工具”项目,让濒临报废的分离器重新“上岗”,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数载薪火相传,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中构筑起人才高地。在采油三厂,刘可夫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性地采用“技术攻坚+人才孵化”双轮驱动模式,建立“红工衣+白大褂”协作机制,有效促进不同岗位的交流合作,目前已攻克610余项生产难题,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成果达百余项,累计创效超4000万元。团队注重技艺传承,17名成员在油田公司级及以上赛事中屡获殊荣。
大庆油田还积极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整合优势资源、攻克更复杂难题。刘丽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其他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组建高水平联盟,围绕重大工程与关键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协同作战,形成了专家带动、工作室互动、全员联动的工作格局,相继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634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成为创新创效的强大引擎。
宝石管业创新工作室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养一批技术骨干——300余项攻关筑牢发展根基

“曹工,你们研究出来的这个超大口径管端几何尺寸检测工具,太实用了,一下子就解决了我们生产过程中的大难题!”8月18日,宝石管业宝鸡输送管公司三分厂火焰平头岗位员工王少堂一边操作着手中的检测工具,一边赞不绝口。这件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检测工具,正是曹文军创新工作室的成果。
这一检测工具的诞生,源于陕西重点民生工程——引汉济渭项目对超大口径钢管管端几何尺寸精准控制的迫切需求。施工方希望通过更精准的管端几何尺寸,实现自动焊接质量的提升。宝石管业营销人员在售后走访时得知这一消息后,曹文军创新工作室迅速行动。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曹文军的带领下,工作室团队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兵分多路坚守在管道施工机组和焊管生产现场,同时收集整理近期的管端几何尺寸数据。经过艰苦攻关,一种新型超大口径管端几何尺寸检测工具被成功研发,填补了行业内该项检测工具的空白。
近年来,宝石管业积极推进员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人才培养的“练兵场”,不断筑牢创新驱动发展和全员创新创效的根基。目前,公司已建成14个创新工作室,其中国家级1个、省部级3个,分布在基层一线的各个核心岗位,在技术成果转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技能技艺传承以及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彭建军工作室作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技术、管理、服务和业务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加速能源装备自主化、智能化进程。近年来,工作室先后完成设备国产化改造50余项,获得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发表17篇技术论文,出版2部专业书籍,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贡献了力量。
“我们鼓励创新工作室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及生产工艺和设备改进过程中的难点、瓶颈问题,科学选题立项,集中智慧开展创新攻关。同时,创新工作室主动融入公司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基层一线自主创新作用,如同一把把金钥匙,找到破解发展难题的密码,为公司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宝石管业工会副主席白旭峰说。
目前,宝石管业创新工作室累计承担创新课题和攻关项目3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节约资金近1500万元。此外,工作室还积极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举办480余场次,助力近百人次实现技能提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一批技术骨干。
塔里木油田张明创新工作室瞄准一线生产难题,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匠心巧思破解317项难题

8月18日,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新能源项目管理部张明创新工作室成员正在进行工作室实训设备的修复工作。
张明创新工作室2015年创建。工作室领衔人、现年56岁的党员张明是集团公司电工技能专家,曾荣获“中国化学地质能源系统大国工匠”称号。张明创新工作室2023年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截至目前,张明创新工作室累计攻关和解决一线生产难题317项,取得各项创新成果7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长期以来,塔里木油田深入实施创新战略,突出科技立企,推进工匠、劳模、专家等创新工作室建设,创新驱动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为给塔里木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张明创新工作室打好解决难题“攻坚战”和人才培养“储备战”。
泽普采油气管理区和田河处理站每年因晃电发生多次跳车停产,是制约生产的一大问题。这一难题属于集团公司级难题,并被列入集团公司2025年创新基金项目。今年4月,工作室针对这一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利用超级电容具有的电池储能功能,研制出超级电容变频器直流搭接系统,并完成了工作室测试,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去年至今,工作室通过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发明新方法、研制新工具等措施,解决生产一线各类难题7个,其中集团公司级难题2个。工作室还取得了“利用超级电容抗晃电装置”“玛东3井电池加热器昼夜不同频率自动运行改造”等3项创新成果。
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各类技能大赛培训、导师带徒、岗位练兵等方式,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去年至今,工作室共开展各类培训38次,培训员工216人次。工作室还以解决一线生产难题为导向,带领成员一起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提高成员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去年,在工作室的大力培养下,3名成员获得高级技师称号、2名成员获得技师称号。
锦州石化通过创新工作室为企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也为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32个“练兵场”走出近千名技能人才

8月18日记者获悉,锦州石化炼油四部褚继勇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导研发的油浆过滤程序控制仿真教学模拟系统,经过公司相关部门现场审核,已经结题。该项目聚焦生产实际破解难题,以定制化方案适配生产需求,让“金点子”在一线见效。
为了让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锦州石化着力打造由技术专家与骨干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创新工作室,为企业筑牢人才根基,更为企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锦州石化创新工作室从实践出发,通过“传帮带”“导师带徒”“创新大讲堂”等多元形式,把技术绝活梳理成标准化课程,推动创新经验从个人优势向群体优势转变,把“个人手里的绝活”变成“大家能用的工具”,让懂技术、善创新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公司的32个工作室已累计培养了近千名技能人才。
王艳慧劳模创新工作室先从“硬件”破题,把公司旧装置的设备重新利用,自己动手安装调试,建成一个能做技能培训、技术攻关、模拟演练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如今这里已摆上4套DCS控制系统,以及小流程仿真系统、高低压变频柜等丰富的实训设备,成了员工练基本功的“练兵场”。工作室骨干在这里教学,从仪表操作到流程仿真,把设备变成“教材”,让员工的技能在实操中扎实提升。
刘川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青年人才搭好“成长梯”。这个创新工作室给青年业务骨干选配了“双导师”——技术专家教理论、资深课题组长带项目,再加上岗位师傅手把手教操作,相当于给年轻人装上了成长的“加速器”。不久前,公司培养多年的一名青年骨干,经层层选拔被推荐到北京石油大学继续深造。工作室还聚焦催化油浆利用、石油焦研发等核心技术攻关,让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快速成长。
郝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则把目光投向了数字化转型的新赛道。这个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3年里培养出15名开发人员,其中12人能独立创新开发,6人能带队攻坚。这些年轻人在熟练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低代码开发等技术后,自主开发了生产数据集成、非招标采购等管理平台,不仅提升了公司信息化水平,更让“数字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
从技能实训到人才培养,从技术攻关到数字赋能,锦州石化的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经营难点协同发力,让技术创新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也让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让创新工作室释放“动车效应”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要将科技创新嵌入企业发展基因,才能在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在提质增效中筑牢根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开创新局。这不仅需要科学家队伍,而且需要一批懂技术、善创新、敢突破的产业工人队伍。
创新工作室是连接一线需求与技术创新的纽带和桥梁,是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孵化器”与“练兵场”。大庆油田94个创新工作室为解决老油田开发难题贡献智慧;宝石管业的创新工作室攻克技术壁垒,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化生产……这些创新工作室,既扎根一线破解具体生产难题,又瞄准行业前沿推动技术升级;既产出了丰硕成果,又打造出一批专业人才,成为培养人才的丰厚土壤。它们好比一个个动车组,成为助力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释放出推动发展的“动车效应”。
让创新工作室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企业搭建完善的“助推体系”。在体制机制层面,企业要为创新工作室提供制度支撑和资源保障,瞄准制约生产的瓶颈难题,设立专项资金,创新攻关模式。可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组建项目攻关团队,打破岗位、专业等壁垒,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推进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构建共同攻关的联合体,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同时,对解决生产中卡点堵点问题,以及提质增效效果好的创新成果给予创效奖励,激励创新,增强创新者的获得感。
在人才培养上,创新工作室要通过“传帮带”“师徒结对子”等方式,发挥劳模、工匠等技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让创新工作室成员在技术攻关中成长成才。通过开设大讲堂等方式,让更多员工掌握先进技术,壮大人才队伍。
在成果转化上,企业要为创新工作室的成果推广应用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创新成果走出场站,推广应用到更大范围,尽快变成效益。企业还要积极收集技术应用效果反馈,提出改进建议,让技术成果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