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刘丽劳模创新工作室热闹了起来。技术骨干们正为解决“转动掺水阀阀杆调整掺水时,容易碰到井口压力变送器并造成其损坏的问题”热烈讨论着。有人提议缩短阀杆;有人提出要从改进变送器入手……这样的场景,经常在大庆油田9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上演。
面对老油田发展难题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求,自2012年开始,大庆油田以劳模或工匠领衔,创建以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提升技能素质、推动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工作室,以激发全员的创新热情。
经过10余年深耕,大庆油田定期开展跨工作室创新研讨会,大家一起分享经验、碰撞想法;工作推进中,“劳模工匠领跑+团队合力”优势凸显,劳模工匠打头阵,团队成员紧跟上,从高精尖技术攻关到群众性日常革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传帮带”等灵活机制,让技术薪火代代相传;“送技能到岗位”等活动如同一个个流动课堂,工作室成员带着“秘籍”深入基层,推动员工实际操作本领和创新能力稳步进阶。
多年来,大庆油田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出诸多“硬核”技术成果。走进采油一厂张有兴创新工作室,这里一直专注攻克生产中的硬骨头。工作室研发的注水井数字化防冻取压装置,破解了注水井套压冬季数据录取、传输以及自动测调井穿线的难题。自2017年成立以来,15名成员协同攻关,斩获176项革新成果奖,研发的“计量间盲段穿孔管线封堵工具”项目,让濒临报废的分离器重新“上岗”,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数载薪火相传,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中构筑起人才高地。在采油三厂,刘可夫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性地采用“技术攻坚+人才孵化”双轮驱动模式,建立“红工衣+白大褂”协作机制,有效促进不同岗位的交流合作,目前已攻克610余项生产难题,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成果达百余项,累计创效超4000万元。团队注重技艺传承,17名成员在油田公司级及以上赛事中屡获殊荣。
大庆油田还积极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整合优势资源、攻克更复杂难题。刘丽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其他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组建高水平联盟,围绕重大工程与关键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协同作战,形成了专家带动、工作室互动、全员联动的工作格局,相继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634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成为创新创效的强大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