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杜嘉 通讯员 时晟 李静陶 张兴)8月20日,在华庆油田元284区采油作业现场,技术员孙琪杰核实完产量数据后,发现原本含水100%的水平井,经过“压、驱、渗、转”试验后,单井日产油量提高到13吨,比刚开发时的产量高出1倍。
坐落在黄土塬上的长庆华庆油田,94.4%的石油储量属于超低渗油藏,天然裂缝纵横,难以形成有效通道。如果采用传统注水方式开发,就像用针尖给石头“喂”水,采收率不足10%。为此,长庆油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选定元284区为试验田,大胆提出“体积压裂”构想,通过油水井同步大规模压裂,将地下岩层压实的“豆腐块”改造成松散的“豆腐渣”,让单一裂缝变为“毛细血管网”。同时,按照“压、驱、渗、转”的思路,采用“流场重构、体积压裂、综合补能、协同渗驱”的油藏驱动方式,将平面水驱升级为井间、层间、缝间“三维驱替”,地下原油如同坐上“高速滑梯”,沿着人工制造的裂缝“高速公路”奔向井口。采取新的开发方式后,元284区超80%的单井日产油量从最初的2吨提升到10吨。
面对地下看不见的“战场”,长庆油田给油藏装上“CT扫描仪”。技术人员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和大数据动态分析,精准锁定油藏剩余“甜点区”,甚至识别到厚度仅为0.5米的含油层。
“过去油田开发像‘盲人摸象’,现在连血管里的‘红细胞’都看得清清楚楚。”长庆华庆油田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陈海兵说,配合“精细分注”技术,使注水层段细分至厘米级,如同用“绣花针”调控地下水流,使水驱效率提升16%。
在白153区生产现场,技术人员引入“微生物活化水驱”技术,让肉眼看不见的“石油工蚁”——微生物,潜入地层,分解原油中的胶质沥青,降低黏度。截至目前,该技术累计增油过万吨,废水回用率达100%。
目前,长庆华庆油田已破解了常规压裂改造规模提产幅度小、大规模体积压裂递减大等开发瓶颈,形成水平井“注、压、焖、采”多技术集成体积开发技术和定向井压驱一体化技术,探索形成了“单井小组合、井组大联合”老油田工厂化作业新模式,单井日产油提高了5倍以上,用2年时间采出了以往需要10年采出的油,并创造了周期内单井产量“零递减”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