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采油二厂的拍卖平台上,报废资产以67%的溢价率成交,让“退役设备”换回资金;重庆销售加油站旁的深沟里,隧道废石填出了充电区的地基,让“闲置土地”成了“补能热站”。这两则案例虽场景不同,却藏着能源行业当下最珍贵的“资源觉醒”——不再把闲置、废旧资产当“包袱”,而是用创新思维挖潜,让每一份资源都能重焕价值。其背后正是行业认知的升级: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不再局限于生产端的减排,更意味着资源端的高效循环;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效益”不仅源于新增产能,更依赖于存量资产的精细运营。
对能源行业而言,存量资产盘活的价值远不止于“多赚一笔钱”。从绿色发展角度看,废石回填替代外购材料减少生态扰动,报废资产再利用降低新设备生产能耗,本质上都是以资源循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具体实践。从国企责任维度看,能源企业让每一份闲置资产“物尽其用”,正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行业转型大局看,更多企业将存量资产挖潜纳入常态化管理,将推动行业从“资源消耗型”向“效率提升型”转变。
推动存量资产盘活从“个案亮点”走向“常态风景”,还需要系统推进:既要建强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资产状态实时监测,精准识别闲置、报废资产的潜力,又要搭建行业级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跨企业、跨区域的资产流转,让甲地的闲置设备成为乙地的“二手好物”。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基层创新探索,对员工提出的存量资产利用方案给予试错空间,毕竟最了解资产特性的,往往是一线实践者。
从“废石生金”到“报废拍卖”,存量资产的蝶变印证着一个道理: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向增量要空间,又要向存量要效益。当企业暂不具备拓展增量的条件时,赋能存量做好“减法”与“除法”,无疑是更务实、更可取的选择。(薛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