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涩技工到维修班班长,他将半生热血倾注于钢管事业,在一根根能源管材上书写中国能源装备制造的突围传奇。他就是宝石管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等30项殊荣的彭建军。
2009年,国内第一根7600米连续油管在宝石管业成功下线。随着钢级不断升级,生产过程中管壁划伤、毛刺清理不畅、高频报警等技术问题接踵而来。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彭建军带领团队边摸索边改进,并将每一次试验结果都详细记录下来。凭着一股韧劲,他接连攻克了防腐涂层均匀性、连续油管穿电缆等相关难题。
2015年,彭建军参与研发的CT110钢级连续油管打破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全球第3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6500米超长管线内同步植入光纤、热电偶的“中国方案”,让国际同行惊叹:“这里的工人把装备制造变成了艺术!”
走进彭建军所在的管加工车间,他和团队打造的智能化生产线令人眼前一亮:六轴机器人精准抓取接箍,视觉识别系统自动检测螺纹精度……操作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90%,从“体力型”转向“智慧型”,车间年节约人工成本超400万元。
自2017年公司成立“彭建军创新工作室”以来,他领衔完成23项智能化改造,其中“接箍紧密距全自动测量”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使接箍检测效率提升200%。
作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彭建军独创“辐射式”教学法:一带二、二带四的模式,徒弟学成后立即转为导师。如今,团队中已有2人走上领导岗位,5人获评高级技师,20余项创新成果在全国获奖。
2023年寒冬,徒弟苟红勋在外服务的作业车遭遇设备故障。在视频连线中,彭建军仅凭声音就判断出液压阀堵塞。
这“听声辨障”的绝活,是他30多年维修设备练就的“硬功夫”。目前,他撰写的17篇论文、2部专著已成为行业教科书。
2024年7月,宝鸡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并引发洪涝灾害。彭建军放弃节假日休息,在满是淤泥的现场连续奋战10个小时,回家后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有人问:“你这么干,图什么?”他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说:“我们得对得起‘建设者’三个字。”
57岁的彭建军坚守维修一线34载,主导的技术革新已累计创效上亿元,可他更看重另一个数字——30年间带出20名技师,将工匠精神赓续在祖国能源战线上。
“它们是沉默的战士,我们多一分较真,能源安全就多一道屏障。”彭建军满含爱意地抚摸着成品套管,管壁上“中国石油装备”的印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宝石管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