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片被称作“死亡之海”的荒漠——罗布泊。这里年均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超200天,夏季地表温度可煎熟鸡蛋,冬季寒风如刀割脸。就在这生命禁区里,一座中国石油加油站如同胡杨般扎根23年,以三间彩板房、一个加油棚、三个储油罐为起点,在荒漠深处续写石油人的奋斗篇章。
荒原拓荒:石油人的罗布泊印记
2002年,罗布泊钾盐开发基地在罗中镇建成并投产。同年10月,当中国石油的第一辆油罐车碾过罗中镇龟裂的盐碱地时,希望破土而出。
当时没有任何路可走,仅依靠一辆推土机开道。石油人带着200多个馕、几箱矿泉水和1箱榨菜,历时15天,行驶了320公里的盐壳路,终于将油品送达。
曾在罗布泊扎根10年的站经理孙富民回忆:“那时候,我们没有住宿条件,只能住在地窝子里。吃的东西要从420公里外的哈密市拉过来,水则是从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买来的淡化水,贵得很。一壶水,几个人轮着用——先擦脸,晚上留着洗脚,最后喂狗。洗澡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
尽管环境艰苦,但是罗布泊加油站的员工们从未放弃使命。他们说:“尽管一天加不了几辆车,但这里绝不能没有加油站!有了加油站,车辆、厂矿、工地,包括数得过来的几户人家,就都有了指望。”
生命驿站:央企责任的温暖诠释
2017年,26岁的陈乐担起加油站经理的重任。面对大风天气,他带领团队用钢丝绳和钢板将加油机牢牢固定,抵御了历史罕见的沙尘暴袭击;每当设备因高温出现故障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背上工具箱,跳进闷热的操作井,在高温中完成抢修;他创新制定“错峰保供方案”,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冬夜与同事们轮流值守,保障每一滴油品的稳定供应。
2022年,站经理的接力棒交到了陈万云手中。“这里加注的不只是油品,更是生的希望。”陈万云这样定义自己的责任。2022年寒冬的一个深夜,他发着高烧,坚持救援在零下30摄氏度荒野几乎冻僵的油罐车司机。
这样的故事在罗布泊加油站绝非个例。当寒潮突袭时,员工们会将仅有的棉被裹着储油罐,防止油品凝冻;当发现迷途的探险者时,加油站的地窝子里总能腾出床铺,供探险者休息……建站至今,罗布泊加油站累计完成应急救援287次,被当地政府授予“罗布泊守护神”称号。
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面对矿区年供油量突破万吨、日均服务车辆持续增长的新挑战,罗布泊加油站打响“能源保供攻坚战”:加油站管理3.0系统全面上线,阿米巴经营激发全员的创新活力,成品油销量屡创新高,非油年收入历史性突破百万元大关,“沙漠补给站”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党员先锋队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几代站经理将石油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让昔日的“能源孤岛”跃升为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成为新时代新疆销售人的精神坐标。
23载春秋,6任站经理从风华正茂到青丝染霜,在生命禁区书写动人篇章。罗布泊加油站的变迁史,正是石油精神最鲜活的注脚。在这里,石油精神融入新疆销售人的血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化作守护国家战略资源的实际行动。(新疆销售公司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