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能源企业转型的必争之地。然而,传统能源企业进军新能源产业,面临技术壁垒高、资源整合难、人才储备不足等共性难题,靠企业“单打独斗”难以突破瓶颈,需以政策为导向、行业为依托、高校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形成“各方联动、优势互补”的生态格局。
中国石油报本期《绿色导刊》推出“新能源发展之问”系列报道③——协同突围之问,聚焦如何打通“堵点”演奏新能源“交响乐”,邀请业内专家、企业相关人员深入探讨政府、行业、高校与企业如何形成有效协同,揭示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各方如何携手共进,突破技术瓶颈、市场障碍,共同开启新能源产业发展新篇章。敬请关注。
协同无壁垒 能源转型才能“加速跑”
当前,能源转型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能源企业正依托工程建设等固有优势跨界布局新能源。这一转型并非企业“单打独斗”,而是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
诸多实践案例已清晰印证这一趋势。在河西走廊,玉门油田利用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加速建设光伏项目并协调电网接入,地方政府则配套提供土地和政策支持,助力“石油摇篮”转型为“绿能先锋”;在沙漠腹地,塔里木油田将新能源项目与地方生态治理绑定,采取板上发绿电、板下治流沙的模式,既契合了企业绿色转型需求,又助力地方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受益。
这种政企协同的转型模式,本质上是国家“双碳”战略与企业低碳转型目标的同频共振。对油气企业而言,传统业务增长瓶颈渐显,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拓展新能源赛道成为破局关键;对地方政府来说,新能源产业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正是这种目标上的同频,推动了各类合作项目落地,也让能源转型从“企业自发行为”升级为“多方共同行动”。
然而,协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多重现实挑战正考验着各方的协作韧性。中油海工海工事业部技术中心副主任杜书鑫向记者坦言:“最大的困扰来自技术标准的冲突。油气开采和新能源发电各有各的标准体系,就像两个不同频道的对话,需要反复磨合。”为此,中油海工依托青岛海工建造场地,与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加强合作,前者发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优势,后者依托电力工程设计经验,通过优势互补磨合标准差异,着力解决海洋风电升压站的技术融合难题。这一合作案例道出了行业的共性困扰,也成为跨领域技术协同的典型实践。
新能源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而传统能源企业则面临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主业盈利压力。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缺乏明确政策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的情况下,对大规模投资新能源项目确实存在顾虑。
除了技术与资金难题外,体制机制障碍也同样制约着协同效率。从企业内部看,当前油气企业的考核体系仍以油气产量为核心,新能源业务尚未形成核心评价指标;从政企衔接看,地方政府在新能源项目审批、电网接入等环节,流程仍需优化,部分项目因审批周期长、电网接入协调难延误落地。这本质上是企业转型需求与政府服务效率之间的“协同时差”。
面对多重挑战,各方正在积极探索破解之道。政府层面正在研究制定更精准的支持政策,包括明确新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等;企业方面则通过成立专项技术团队、与新能源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等方式,加快技术融合和创新突破;产业层面也在推动建立跨界合作平台,促进标准互认和风险共担。
记者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是单个企业的“独角戏”,而是政企、产学研等各方协同的“交响乐”。从装备制造的技术融合到工程建设的资源整合,再到运营管理的经验共享,交叉领域的合作空间正持续拓宽。尽管这条路仍有技术壁垒、机制障碍等“关卡”,但只要各方跳出自身利益局限,将协同的手牵得更紧,就定能蹚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薛晶文)
圆桌论坛
Q1 发展新能源,政企学研间如何形成有效协同?
发挥电力一体化全产业链优势,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增长极
中油电能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秦福涛:
新能源产业技术密集、政策依赖性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必须树立产业链思维,系统协调与利用政府、行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产业资源,全方位打造市场竞争优势,持续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势能。要积极发挥电力一体化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积极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增长极。
首先,运用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加强与各个属地发展改革委、电力交易中心等部门沟通,积极为新能源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切实增强企业知情权和话语权。其次,推动与先进企业对标升级。积极与电力行业协会、国内新能源优秀企业对标,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行业竞争力。最后,打造技术共享生态圈。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布局和主攻方向,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合作,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技术、新模式,着力补链、延链、强链,共同打造多元协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能源产业链。(周娜 李博 采访)
构建“政策赋能—技术攻坚—市场转化”的良性循环
兰州石化新能源(清洁能源)高级专家索文礼: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背景下,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一道“可答”且“必答”的题目。要实现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构建各方职责明晰、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系统。
政府要担当“领航者”,通过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为发展新能源产业“划定航道、夯实跑道”。行业协会要有效疏通产学研用之间的堵点,主动传递企业、市场的声音。高校与科研院所作为“创新引擎”,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需求牵引—协同攻关—产业验证”的闭环机制。企业作为“市场主力军”,必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引领,加大前沿研发投入力度,牵头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链,最终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
综上所述,唯有四方形成合力,构建“政策赋能—技术攻坚—市场转化”的良性循环,实现从“松散合作”到“系统融合”的跨越,才能打造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产业链生态。(武庭宇 采访)
发展新能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与政府、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深度协同
宝石管业副总工程师余晗:
发展新能源是一项系统工程,能源企业需与政府、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深度协同。首先,企业需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引导,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具体举措。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方向,企业则应主动参与政策反馈,确保政策既具前瞻性又贴合市场实际。其次,行业协会是资源整合与标准制定的关键平台。企业应积极参与协会工作,共享行业信息,共同应对挑战,避免无序竞争,推动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还可借助协会平台对接政策与市场资源,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基地。企业需与之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将研发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最后,企业是协同网络的核心执行者和价值实现者。企业应主动开放应用场景,承担创新风险,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反哺上游研发与政策优化,形成“政策—科研—产业—市场”的闭环正向循环,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王冠慈 采访)
Q2 能源企业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各方共赢?
以政产学研用机制为新兴产业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范本
辽河油田新能源事业部经理、党委副书记刘军:
新能源工作是辽河油田构建“六个一”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实现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开辟新业务的重要途径,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力举措。
目前,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已发布“2025年第二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辽河油田完成了460万千瓦指标竞配。在指标真正落地的过程中,辽河油田积极联动社会资源,以政产学研用机制为核心,联合属地政府、设计单位做好顶层规划;与政府成立合作专班,建立政策协同与常态沟通机制,优化电网结构,规避无序竞争。
企业要联合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强化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促进成果转化。结合内部需求,校企联动对风电、光伏等多项技术开展应用论证,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全力打造生态、集约、高效的新能源项目,为构建新兴产业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范本。(隋泠泉 王丹 采访)
企业提需求、学界攻技术、政府搭平台,以协同破新能源发展难题
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经理、党委副书记、安全总监梁玉磊:
“双碳”目标下,塔里木油田正大力推进油气新能源协同发展,加快提升多元化能源供给能力。发展新能源涉及土地、技术、政策、成本等多个维度,常面临政策受限、技术壁垒等难题,需要企业提需求、学界攻技术、政府搭平台。作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位居中国石油前列的塔里木油田,要依靠政企学研协同攻坚来破题。
地方政府方面,企业要积极加快绿电指标获取,确保新能源项目落地后优先纳入地方新能源消纳指标;科研院所及高校方面,油田要提供现场支持,双方紧密协同,让项目需求倒逼新能源创新,并指派技术团队全程参与项目调试,避免技术“纸上谈兵”。以近期绿电直连项目为例,塔里木油田积极和地方政府沟通协作,争取配套政策支持,并联合国家电网、独山子石化等企业,从环保、技术、经济等多个维度开展绿电直连项目部署,探索通过直连线路向附近的独山子石化直供绿电,促进光伏电能就近就地消纳,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王成凯 采访)
深化协同创新,共同攻关关键材料、工艺和装备的“卡脖子”技术
辽阳石化规划和科技信息部副主任吴涛:
一是坚持协同创新。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闭门造车”思想,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攻关关键材料、工艺和装备的“卡脖子”技术,形成技术突破合力。
二是撬动金融资本。善于利用产业投资基金、绿色信贷、政府专项债等社会金融资源,共同投资布局前沿项目。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基金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三是构建创新生态。推动建设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圈,通过共享中试基地、测试平台、碳足迹数据库等关键基础设施,促进全行业创新。同时,加强专利技术的标准化培育,积极参与重点领域行业规范的制定,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引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王志强 采访)
专家观点
突破技术市场瓶颈新能源发展需奏响“协奏曲”
郭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
新能源行业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面对长期发展趋势的新要求,中国能源企业积极采取行动向新能源领域加速转型,传统电力集团、油气巨头及科技企业等均深度参与,业务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发展共识。目前,这些能源及相关企业的新能源业务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入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的新阶段。
虽然中国能源企业在新能源业务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新能源业务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政企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但政企学研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各有侧重,在提高系统效能、协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和障碍。主要表现是,部分地区政策执行不到位,补贴发放延迟、配额制监管宽松等,影响企业转型积极性;行业协会协调中,存在会员参与度不均、资源整合深度不足等问题,难以形成全行业合力;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环节,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中试平台不完善等问题,许多科研成果难以落地应用;能源企业层面,在产能超过市场需求时往往容易陷入恶性竞争,限制了产业整体技术提升与市场拓展。要改善这种局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协同,以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
完善协同机制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建立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能源企业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定期召开新能源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企业、行业协会和高校的意见和建议;牵头搭建国家级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设立联合研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吸引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作用,及时传递政府政策和企业需求。高校与企业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优化政策环境
助力新能源开发
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行业发展方向、发挥支撑作用,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明确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要完善补贴政策,提高补贴发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企业的成本压力。要加强监管,通过制定新能源行业标准和规范,保障新能源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建立政策跟踪和效果评估机制,由政府、协会与企业共同参与,定期对新能源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发挥协调作用
提升行业协会服务能力
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是搭建桥梁,促进企业间、行业间的合作。一方面,要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与能源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作用,积极开展行业调研,收集能源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反映行业发展的诉求,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向企业传达政府的政策意图,引导企业顺应政策导向;组织各类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致力于推动新能源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规范市场秩序。
深化产学研合作
推动成果转化
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要加强与企业的人才交流,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能源企业要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积极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和联合实验室、中试基地等,明确知识产权与利益分配规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提供科研经费和实践基地,吸引高校人才围绕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深入研究。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自身探索,进行实践创新。一方面,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新能源产品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提高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研发体系,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能源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市场开拓,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开展储能租赁等业务,拓展新能源产品的应用场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如“光伏+农业”“风电+旅游”等,提高新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
企业案例
玉门油田企地携手打造“风光玉门”

【开发背景】 玉门油田所在的甘肃酒泉,是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开发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具有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
【突出亮点】 在地方政府、集团公司的支持下,玉门油田建成了中国石油第一个集中式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甘肃省第一座加氢站、第一条中长距离纯氢管道,中国石油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创造了中国石油、甘肃省乃至全国的11个第一。
截至9月12日,玉门油田已建成6个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规模达54.1万千瓦,发电能力达每年10亿千瓦时。玉门油田首个风力发电项目——玉门油田玉门市红柳泉一期5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全力推进,全容量投运后年可输出绿电9.85亿千瓦时。
玉门油田坚决扛起中国石油玉门清洁转型示范基地和甘肃省氢能源产业链链主企业的责任,通过与政府、高校的协同合作以及内部探索,着力打造“风光玉门”。
政府政策的引导为玉门油田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1年2月,玉门油田被甘肃省确立为氢能源产业链链主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今年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措施,推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向特大型风光电基地迈进。油田不仅与酒泉市、玉门市签署了新能源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还与两市建立了互保共建协调机制,地方政府在新能源并网指标获取和土地征用等方面为油田提供政策支持。
高校的智力支撑为玉门油田新能源业务注入了创新活力。油田与浙江大学共建“绿色能源工程师技术中心”,组建以企业专家为核心、一级工程师为主体的全专业导师团队,通过校企导师双向联动,着力形成企业与高校间学术研讨、科研攻关、成果共育等交流机制,实现科研实验与工程实际的高度契合,联合攻关“离网制氢”等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玉门油田自身也在不断探索新能源业务发展模式。油田挂牌国家能源计量中心(电力)酒泉新能源分中心,成立新能源技术与计量研究室;着力加强低碳能力建设,已成功完成原油、天然气产品碳足迹核算,顺利通过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管理评审,不仅成为中国石油首家实现油气产品碳足迹核算全覆盖的油气田单位,更获得中国石油“碳标签授权评价机构”颁发的首张原油、天然气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记者 许盛洁)
吉林油田“碳”链CCUS发展“联合体”

【开发背景】 吉林油田已经勘探开发了60余年。为应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难题,油田开展CCUS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突出亮点】 建成了国内首个、亚洲最大的全产业链、全流程CCUS-EOR示范项目;在吉林油田依托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组建了中国石油集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点实验室;建成了提高油气采收率全国重点实验室。
截至9月10日,吉林油田已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过390万吨,埋存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相当于为松辽平原种下3500万棵常青树。
“数字的背后,是广大CCUS业务人员不畏艰难险阻、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结果。”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开发公司负责人张德平介绍说。捧着累累硕果,吉林石油人并未“独享”,而是胸怀大局,致力于打造CCUS业务发展“共同体”“联合体”,推进发展成果在石油石化行业内外互鉴互补、协同发展。
技术零基础、人员零经验、过程零参考,就是在这样“三零”的艰难情境下,吉林油田CCUS团队始终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体系,实现了减碳和增油“双赢”,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认可。这张亮眼的成绩单,成为油田与内外部企业联手治理温室气体的有力证明。
近年来,吉林油田统筹油田内外优势资源,构建产学研用新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以顶尖技术为依托,构建了国内首套CCUS培训体系,在整个中国石油范围内,承办了首届CCUS培训班,锚定CCUS业务发展所需,打造一流人才“孵化器”。秉持开放共享理念,联合石油石化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打造技术研发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开展项目研究、现场试验和挂职锻炼,全面推进CCUS技术进步、推广应用和成果共享,为中国石油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吉林油田CCUS生产现场累计接待国内外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研究机构与高校相关人员等2000多人次,已同行业内多家企业、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攻关CCUS技术项目10余项,解决技术问题30余项;累计培养CCUS核心技术人才300余人。
吉林油田还致力于有形化成果转化,逐步对外拓展个性化服务项目,现已先后为长庆、大庆、吐哈等多个油田提供CCUS方案设计、技术研发、运维管理等技术服务,共克技术难题、共享创新成果。此外,吉林油田与印尼Jabung油田签订了CCUS试验项目合同,代表中国石油首次踏出国门闯市场。(记者 刘晓娣 特约记者 安宁)
济柴动力项目制营销实现“协同突围”

【开发背景】 作为装备制造“百年老店”,济柴动力充分发挥生产制造底蕴优势,抓住“双碳”目标契机,以新能源产业协同合作破解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资源、人才等瓶颈,推动绿色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有效突破。
【突出亮点】 济柴动力已与7家油田公司、7家成品油销售公司及5家工程建设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行业协同网络覆盖新能源产业链“研发—生产—销售—运维”全流程。
9月14日笔者获悉,济柴动力已成立由公司领导、研发、生产精英组成的塔里木储能项目组,联合设计院、施工单位、高校团队协同攻关。塔里木储能项目已创收近13.8亿元,实现充电桩、户储产品等多个领域“零的突破”。
济柴动力公司新能源业务以“构建新能源产业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思路,联动政府、行业伙伴、高校资源,通过创新项目制营销模式,在协同突围中蹚出了一条新兴产业的发展新路。
政策“导航”,锚定协同发展方向。济柴动力密切跟踪国家、地方以及集团公司关于新能源储能、分布式能源的产业政策,将政策导向融入企业战略规划。在新疆、青海等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企业依托光储大基地建设,成立区域项目部,跟进塔里木油田、青海油田等重点项目。在塔里木油田叶城500兆瓦时储能项目推进中,济柴动力联合施工单位加快项目落地,实现了企业大规模储能项目“零的突破”,成为地方推动新能源产业落地的示范案例。
行业“搭台”,激活产业链协同动能。济柴动力新能源科技分公司成立初期,面临技术薄弱、行业资质不足的困境。为此,济柴动力主动打破“单打”思维,以“联合体销售”为抓手,整合设计院、施工单位等行业资源,构建产业链协同网络。在技术研发端,与多家设计院建立深度合作,借助设计院在项目调研、方案设计中的专业优势,精准捕捉客户需求,研制出储能系统系列产品,覆盖大型储能、工商业储能等多个场景;在市场拓展端,针对行业资质办理周期长的问题,与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组建联合体,共同参与项目投标,多个项目通过这一模式实现快速落地。截至2025年8月底,济柴动力已与7家油田公司、7家成品油销售公司及5家工程建设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行业协同网络覆盖新能源产业链“研发—生产—销售—运维”全流程。
高校“赋能”,破解人才与技术瓶颈。济柴动力针对新能源业务涉及电力工程、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特点,将高校智力支撑作为突破技术与人才瓶颈的关键,联合高校开展技术攻关,攻克数项“难点”“痛点”技术。(通讯员 国英 张雅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