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正纵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联系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我要咨询

请填写以下需求,我们将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申请试用

请填写以下表单,我们将尽快为您提供试用服务

如果您想登录平台,进行为期14天的全功能试用,请您填写左侧表格内容并提交至邮箱, 我们将在2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并告知您登陆账户及密码,如有需要, 我们可安排人员去您工作单位进行线下培训交流。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

电话:010-63307508

邮箱:jzzh@jzoilgas.com

扫一扫关注“金正能源”公众号

编者按:想要在工厂里实现“天蓝、地净、水清、草绿、物洁”的环保形象,必须在绿化建设上花大力气,在环境治理方面下深功夫。

本期《绿色导刊》带大家走进炼厂、油库、钻井队,看中国石油相关企业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绿意盎然的工厂花园。

“栅栏透景”“花开绿溢”……兰州石化着力打造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工厂花园——“绿色心情”在“工业美”中流淌

9月15日,当记者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老企业时,厂美、人美、产业美的生态画卷令人动容,推窗见绿、步步皆景的工厂花园让员工有了“家”的归属感。

炼化装置变美了!

走进兰州石化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的巡检人员,或蹲着查看,或俯耳倾听,和着机泵运转欢快的轰鸣声,一幅热气腾腾的生产图景,直扑眼帘。

“500万吨常减压是个老装置,已经运行了20多年了。”炼油三部工程师高国宁介绍。炼化装置具有高温、高压、易腐蚀等特性,现场管理一直是老大难。

可眼前的装置,银塔挺拔矗立,钢架簇新湛蓝,管线上色彩明亮的物料标识十分齐整。地面上,警戒线、区域线块块分明。“这些都是我们‘强现场’带来的变化!”高国宁自豪地说。

高国宁所说的“强现场”,正是兰州石化这两年大力推进的“四强”管理之一。从去年开始,兰州石化以“现场管理工程”的高度,集全员之力抓实抓紧。

张克遇是现场管理检查验证工作专班的一员。这一年多来,他和专班其他成员,几乎用脚步丈量遍了公司68套炼化装置的角角落落,对于每套装置现场发生的变化,都看在眼里。“我们每月开展地毯式全覆盖督查,上下齐心协力把功夫下到现场,现场面貌越来越好,规范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高。”张克遇说。2024年,兰州石化现场管理问题整改率达到99.07%,打赢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远看近看都是“景”。“炼化装置居然也能这么干净,还绿树成荫,像花园一样美丽!”一名参加今年“媒体开放日”的年轻记者感慨。

“绿满塔林”更靓了!

如果你白天来到兰州石化,最大的惊奇莫过于它的“绿”——不只是视觉,连听觉、嗅觉也都是“绿色”的。

家住城关区的兰州石化治安保卫部员工张镭,每天早上下了通勤车,都会有意在这里逗留一阵,走走路、看看景,听听鸟鸣,闻闻草香,然后心情愉悦地走向办公楼。

去年,兰州石化改造的新广场,成为兰州石化绿色开放的新名片。广场上,最吸引人目光的是一块石头上的宝石花标识和“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几个大字,工人们看到了,回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广场上,梧桐挺拔,花香草绿,曲径通幽,喜鹊绕树。地面上雕刻而成的巨型“宝石花”,在花团簇拥中,淡定从容地守护着企业的安宁和城市的发展。

“每天上下班走过,看着干净清新的环境、闻着扑面而来的花香,幸福感倍增!”张镭笑着说,眼里满是自豪和骄傲。

今年,广场中央又新增了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的音乐喷泉。每天清晨和傍晚,广场上遛弯的、跳舞的、打太极拳的……生动温馨的画面,与身后巍峨的炼化装置塔林管廊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生动和谐的企业与城市共融共生图。

进入厂区之后的“绿”,则是一种内敛而刚毅的“绿”——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坛苗圃错落有致,满目绿意、花团锦簇,“工业美”与“生态美”在这里深度结合,令人仿佛置身于一种别样感觉的花园之中。

清洁共生心悦了!

走进兰州石化油品调合中心161装车栈桥,眼前一派繁忙景象:一列列满载油品的列车,从这里驶往全国各地,把放心可靠的清洁油品,送往千家万户。

在装车现场,即使有意吸鼻子,也闻不到一丁点儿异味。“这都是这套油气回收装置的功劳!”油品调合中心安全环保科科长孙庆祝笑着说,这套VOCs废气治理装置,实现了对装车油气等污染源的有效管控,废气中的非甲烷总烃浓度及苯、甲苯、二甲苯等浓度均远低于国家环保标准。

绿色转型升级,不单凭“颜值”,更重要的是修“心”。近年来,兰州石化致力“绿色零碳示范园区”打造,全面建设无异味企业,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融为一体的“绿色工厂”,为员工营造美丽的“绿色心情”。

兰州石化大胆运用新技术——3万吨/年硫黄回收装置采取新型脱硫剂及碱洗脱硫工艺,在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降至100毫克/立方米以下的同时,每年增产硫黄1.5万吨;丁苯尾气预处理采用“洗涤—除雾”技术,将废气收集起来进行达标治理。

这种由内至外流淌出的“绿意”,把“工业美”的种子,扎根在员工心中,使工厂花园成为城市“新名片”。(通讯员 吕风巧)

辽宁销售:绿染油库绘新卷

盛夏时节,辽宁销售王屯油库的生态水塘里,荷叶生长茂盛,经常能见到有水鸟栖息,仿佛进入了一片生态湿地。“这是我们油库的生态池,也是我们打造的花园油库。荷花池以前只是消防备用水池,现在不仅种了荷花等水生植物,还投放了鲢鳙、草鱼等,连小龙虾都来安家了。”油库主任杨杕渠介绍说。

守住绿色底线,筑牢发展根基。今年以来,辽宁销售加快油库“油气味”专项整治。目前,已有5座油库完成浮盘高效密封改造,剩余3座油库正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完工。改造后,VOCs年减排超95%,极大降低了油气的挥发。同时,公司加强油气回收专项检查、“跑、冒、滴、漏”治理工作,提升LDAR检查与修复工作水平和管理质效,增设橇装危废贮存间等,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效保障。在高频次检测中,辽宁销售通过建立“清单式”管理,实施“销号式”整改,推动环保隐患动态清零,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注入绿色动能,驱动转型升级。辽宁销售大力推进绿色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先后在油库、加油站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强劲引擎。作为辽宁省最大的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辽宁销售东北地区首座“碳中和”油库——东陵油库,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粼粼银光,该油库于去年7月实现全容量并网。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开展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技术人员实时监测分析油库用电需求,及时调整发电和储能相匹配的运行策略,成功降低油库对外部电网的依赖,最大程度提高了绿电消纳比例,显著提升了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投用至今,累计发电180万千瓦时,储能充放电71万千瓦时,节约电费70余万元,为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积极力量。

践行绿色理念,共绘绿意生活。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辽宁销售不断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血脉,每年多次召开环保主题会议以及QHSE委员会会议,并积极开展全国生态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生态环保类活动,通过常态化开展公众环保教育、低碳知识竞赛等方式普及绿色生活技巧、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连续4年发动全员参与“我为碳中和种棵树”公益活动,广大员工积极响应,不断推动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下一步,辽宁销售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墨,在环境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画卷上,持续描绘绚丽多彩的篇章。(记者 方雪 通讯员 穆琳)

渤海钻探:钻塔青纱遥相映

夏末秋初,广袤的华北平原上,一片望不到边的玉米地绿浪翻涌,即将成熟的玉米棒沉甸甸地缀满枝头。一座巍峨的钻塔静静矗立,挺拔的钢铁架构与摇曳的青纱帐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这里便是渤海钻探第三钻井公司BH70302队施工现场。

“作为数智化钻井队,绿色、环保生产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BH70302钻井队负责人陈彦辉指着不远处接入的储能控制系统,语气中充满自豪,“你看,这就是能量回收再利用设备,可以把我们下钻时产生的重力势能转化成电能回收储存,再为井上其他设备供电。”这样的绿色转型场景,正是渤海钻探第三钻井公司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胆探索绿色钻井路径的生动写照。

长期以来,渤海钻探第三钻井公司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近5年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近1亿元,淘汰高耗能老旧设备,推广节能发电机、余热利用装置等环保设施300余台套。通过持续推进钻机电气化改造、网电应用和自动化升级,该公司不仅大幅降低柴油消耗,节约成本超3000万元,更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的显著成效。

“降低能耗,不仅关乎企业效益,更是一份社会责任。”渤海钻探第三钻井公司装备管理部负责人于万钧对绿色、低碳、清洁的钻井生产有着更深刻的认知。通过大力采取“电代油”、地热能应用等清洁替代措施,2024年,这个公司清洁用能替代率达34%,电能占比显著提升;通过创新固废管理、噪声管控和节水减排技术,实现生活、生产污水回收处置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9.3%。

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深植在这个企业的文化之中。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宣传教育。以植树活动为例,近三年,该公司累计在盐碱滩、毛乌素沙地等地植树1300余株。“每次看到钻塔周边郁郁葱葱的绿色,我都感到特别自豪。”BH50301钻井队员工邸洪彬表示,“我们正在用实际行动改变石油钻井行业的传统形象。”

井场与农田相依,钻塔与绿树相映,越来越多的钻井作业现场正变得如花园般整洁美丽。绿色,成为这个公司发展最动人的底色。(通讯员 朱婵偲)

图说“花园”

石油锐评:以“绿色”汇集价值

以前,提到石化、炼油、钻井,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高大魁梧”的机器轰鸣。如今,中国石油相关企业却逐渐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塔林绿树相映成趣,厂区宛若花园;油库荷叶田田,水鸟栖息;钻井平台与青纱帐相伴,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这些传统能源企业正以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面貌。

这场绿色转型,是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从兰州石化大力推进“四强”管理、打造“无异味工厂”,到辽宁销售攻坚VOCs减排、建设光伏项目实现“碳中和”,再到渤海钻探投入巨资进行电气化改造、创新固废管理,无不是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谋划,将绿色低碳深度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之中。其目标,是实现与自然环境、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共生。

更重要的是,绿色转型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和竞争力。它不再是纯粹的“成本中心”,而是驱动创新、降本增效的“价值源泉”。渤海钻探通过节能改造5年节约成本超3000万元,辽宁销售的光伏项目已节约电费70余万元,这充分证明了环保与效益可以相互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在减少排放的同时,也提升了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和运营管理效率,为企业赢得了发展主动权和社会美誉度,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多赢。

此外,这场变革也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窗见绿、步步皆景”的工作环境,“听着鸟鸣上班”的愉悦体验,让员工的幸福感、归属感倍增。当员工亲眼见证企业变得“清新鲜活”,并亲身参与植树减排、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绿色便从一种颜色升华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企业文化,凝聚起推动企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汪语盈)

相关新闻
  • 协同突围之问丨如何打通"堵点"演奏新能源"交响乐"?

    在全球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能源企业转型的必争之地。然而,传统能源企业进军新能源产业,面临技术壁垒高、资源整合难、人才储备不足等共性难题,靠企业“单打独斗”难以突破瓶颈,需以政策为导向、行业为依托、高校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形成“各方联动、优势互补”的生态格局。

  • 援藏干部31载接力铸就双湖之变

    对于中国石油援藏干部赵天城来说,2025年8月20日注定是终生难忘的日子。“今天,我作为援藏干部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与我们每一位援藏干部亲切地打着招呼,询问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内心十分激动。我深知,我能站在这里,绝对离不开前10批中国石油援藏干部的心血付出,是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接力,书写了人类禁区的生命奇迹。而我们就是要让这份奇迹绵延得更远。”当天夜里,赵天城这样对记者说。

  • 特别报道:将工厂建在花园里

    编者按:想要在工厂里实现“天蓝、地净、水清、草绿、物洁”的环保形象,必须在绿化建设上花大力气,在环境治理方面下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