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石油援藏干部赵天城来说,2025年8月20日注定是终生难忘的日子。“今天,我作为援藏干部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与我们每一位援藏干部亲切地打着招呼,询问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内心十分激动。我深知,我能站在这里,绝对离不开前10批中国石油援藏干部的心血付出,是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接力,书写了人类禁区的生命奇迹。而我们就是要让这份奇迹绵延得更远。”当天夜里,赵天城这样对记者说。
31载“牵手”
换了“人间”
8月4日,赵天城、马腾作为中国石油第11批援藏干部,从祁国栋、刘天夫手中接过了援藏的接力棒。“如今的双湖县,有点出乎意料。”赵天城告诉记者,海拔5000米的县城里,有汉堡店、咖啡店、奶茶馆、台球厅……甚至还能看到外卖小哥;超市中,新鲜的蔬菜、水果布满货架。每当夜幕降临,双湖加油站的灯光还给整个县城增添了一种都市范儿。
只是,县里的工作人员住的房间依然没通上下水,如同31年前一样。“现在好克服,只是很难想象前辈们是怎么挺过来的。”马腾说。
时光回到1994年。那时的双湖,400米的街道,几排土坯房便组成了整个县城。路,是砂石的;水,是苦涩的;电,间歇性供应;牧民们大多还住在帐篷中,除了要忍受贯穿整年的大风,还要警惕野兽的袭击。发展基建便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在中国石油的援助下,路铺好了,水电供应了,牧民纷纷住进了安置房,世界海拔最高的加油站——中国石油双湖加油站也在翻新之后,告诉来这里的人们:看到加油站就知道双湖县城到了。

对于中国石油援藏干部赵天城来说,2025年8月20日注定是终生难忘的日子。“今天,我作为援藏干部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与我们每一位援藏干部亲切地打着招呼,询问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内心十分激动。我深知,我能站在这里,绝对离不开前10批中国石油援藏干部的心血付出,是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接力,书写了人类禁区的生命奇迹。而我们就是要让这份奇迹绵延得更远。”当天夜里,赵天城这样对记者说。
31载“牵手”
换了“人间”
8月4日,赵天城、马腾作为中国石油第11批援藏干部,从祁国栋、刘天夫手中接过了援藏的接力棒。“如今的双湖县,有点出乎意料。”赵天城告诉记者,海拔5000米的县城里,有汉堡店、咖啡店、奶茶馆、台球厅……甚至还能看到外卖小哥;超市中,新鲜的蔬菜、水果布满货架。每当夜幕降临,双湖加油站的灯光还给整个县城增添了一种都市范儿。
只是,县里的工作人员住的房间依然没通上下水,如同31年前一样。“现在好克服,只是很难想象前辈们是怎么挺过来的。”马腾说。
时光回到1994年。那时的双湖,400米的街道,几排土坯房便组成了整个县城。路,是砂石的;水,是苦涩的;电,间歇性供应;牧民们大多还住在帐篷中,除了要忍受贯穿整年的大风,还要警惕野兽的袭击。发展基建便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在中国石油的援助下,路铺好了,水电供应了,牧民纷纷住进了安置房,世界海拔最高的加油站——中国石油双湖加油站也在翻新之后,告诉来这里的人们:看到加油站就知道双湖县城到了。

医教双发展
明天更好
自1994年“牵手”双湖以来,中国石油先后组建援藏医疗队,组织医疗专家超50人次,定期赴藏开展义诊。同时还选派38名双湖医生接受专业培训,近400名本地干部和业务骨干能力得到提升,将医疗援藏的重点从原来以巡诊发药为主,迈上了可以做手术的台阶。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一支可以满足牧区百姓就医需求的服务队伍。
2010年,辽河油田中心医院的王志彬大夫作为援藏医疗队成员来到双湖。夜里被高反折磨到痛不欲生的他,出诊时却神采奕奕。每当患者离开后王大夫都要猛吸几口氧气,但当下一位患者看诊时,微笑又重回他的面庞。“我们才在这里待几天?想想那些援藏干部,想想那些在藏干部,想想咱们加油站的员工,他们多不容易,我们不能让牧民觉得我们不行。”事后王志彬对同行的同事说。
2017年8月23日和24日,对于援藏干部梁楠郁,对于援藏医疗队队长张彦宗,对于中国石油的医疗援藏事业甚至是世界医疗史来说,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天,中国石油援藏医疗队队员吸着氧气,在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县,实施了两例写入世界医疗史的急诊剖宫产手术,接生两个孩子。为表谢意,两个家庭以主刀大夫霍志平的姓为孩子的姓,为两名孩子取名霍党生、霍油生。
“记得第二台手术结束后,两家老人便来到医院,把金色哈达高高举过头顶等在手术室前。待医疗队结束所有工作走出手术室后,老人们颤颤巍巍地将哈达献给了每一位医护人员。在场的人们欢笑着鼓掌,鼓着鼓着都哭了。”梁楠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道。
从那之后,双湖以每年解决一项高原常见病的诊疗速度,推进医疗援藏的工作。2025年9月初,中国石油捐赠的两台负压氧舱救护车在双湖县医院入列服役,从软件到硬件改善着双湖的医疗力量。
2016年,当时分管县教育工作的梁楠郁第一次来到双湖县中考考场时,考场外一个家长都没有。当地教师告诉他,这里的牧民对教育不够重视。在梁楠郁看来,没有人会不重视教育,只是在双湖,教育并没有让家长们看到希望。在他深入考察之后,2017年,双湖县选出25名孩子,送到拉萨和北京上学。2018年,3名孩子考进了内地西藏班,实现了双湖县教育跨越式发展。
从2017年起,中国石油在双湖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建立教育基金,稳步提高双湖籍学生的内地西藏班升学率和中考升学率。同时,还积极联系拉萨的中小学与双湖的中小学手拉手共建,建立稳定的教师培训和互帮互助机制。
2022年,整体搬迁到森布日的双湖孩子们纷纷背起书包,走进了森布日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现在,双湖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多了。每天早上,我们看着家长们排队送孩子们上学,叮嘱孩子们要认真学习,要听老师的话,我们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森布日小学副校长蒯烯说。

搬得出稳得住
开启新篇
8月21日,从双湖搬迁至森布日的次珠老人在家中收看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电视直播。不同于以往满屏幕的雪花点,这次的转播信号不仅稳定而且清晰。作为搬迁后的一项援藏项目,森布日有线数字电视的开通,为双湖县8805户搬迁群众提供了稳定的电视信号,也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时,让庆祝大会现场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搬迁群众。收看完庆祝大会后,次珠激动地对援藏干部马腾说:“没想到活这么大岁数,还能看到这么清楚、能收到这么多台的电视,真的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这些都是前10批援藏干部的功劳,我们只是替他们接受了大家的感谢,未来我们要更加努力!”从牧民家出来后,第11批援藏干部马腾激动地说。
自双湖整体搬迁到森布日后,如何让双湖的人们既能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成为中国石油援藏干部们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自2022年7月到任后3年的时间里,祁国栋与刘天夫共策划援藏项目13项。目前,所有项目都已启动建设,已完成2项。3年间,送25人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将164人次送至内地参加交流考察教育培训,解决牧民群众就业2300余人次,增收5300余万元。
“这3年,我们就是在双湖和森布日两头跑之间度过的。”离开双湖前,祁国栋回忆起援藏的3年说道,“双湖整体搬迁后,还有1000多人留在县城里工作。要让留守的人有保障,又要让搬下来的人有所依托,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事。”
除了持续推进标准牦牛、绵羊良种应用研究项目,高原物种多样性研究项目以及双湖留守牧民民生改善项目外,“大海金粉”卤虫卵项目和双湖县可持续草原管理碳票项目成为祁国栋和刘天夫工作的重点。
“到任后,我们认真研究梳理了双湖卤虫卵相关商标注册情况,不仅联系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学习了商标注册申诉程序,聘请第三方机构给予技术支持,对恶意抢注商标提起申诉。提出了‘双湖卤虫卵’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申请,推动双湖卤虫卵首次进入双湖县志。”刘天夫介绍。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祁国栋、刘天夫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进行洽谈,成立合资公司,成功招商引资2000万元,带动卤虫卵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团队还在卤虫卵进入“国家食品名录”难度极大情况下,多次与自治区多家藏药、饲料研发机构沟通,为项目下一步研发打好了基础。
此外,第10批援藏干部还通过联系中国石油集团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天津碳排放交易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学习了解草原碳汇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组织并拟定双湖县可持续草原管理碳票项目实施方案。向自治区、那曲市汇报后,争取到了启动双湖县草原碳票试点工作的支持,以此来推动中国石油西藏销售与天津碳排放交易所签署合作协议,启动草原碳汇评估工作,利用草原资源为双湖带来更高的收益。
从通过基建改善民生到以医疗和教育改变命运,从传统的放牧养殖到开发资源通过产业实现增收,从依托政策“输血”到通过碳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石油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优化援藏的策略,让更多的项目落地生根,也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8月25日,中国石油的另一项援藏项目——森布日客运站完成验收并投运,双湖人走遍西藏的愿景终成现实。

援藏干部说
中国石油第3、第4批援藏干部,原那曲地委副秘书长 郑斌
西藏双湖的藏民世代逐水草而居,看病要骑马走两三天,孩子出生全靠老阿妈凭经验接生,不少人因小病拖成重症——那一刻,建卫生院、盖安居房不再是任务清单上的条目,而是刻在心上的承诺。卫生院动工,牧民们主动来帮忙。当第一个听诊器放在藏民胸口,当第一个新生儿在温暖的诊室里啼哭,当地牧民拉着我的手说:“是援藏干部给我们续了命、添了福。”我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安居房建好的那天,牧民捧着哈达迎我进门。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明白,援藏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我们与这片土地、这些同胞的双向奔赴。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把“为民”二字揣在怀里,一步一步跟着牧民的脚印走——这便是我作为援藏干部最珍贵、最踏实的感受。
中国石油第8、第9批援藏干部,那曲市原副市长 梁楠郁
6年多的援藏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才能实现西藏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中国石油在援藏工作中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集团公司党组和各级组织的坚强领导,是一批批援藏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薪火相传的沉淀,是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雪域高原的真实写照。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认为,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可以缺氧,但是不可以缺信仰。与其苦熬不如苦干,与其苦干不如实干。要忍得住孤独、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只要锐气不减,只要努力坚持,心之所向,万水千山,终会抵达。
中国石油第10批援藏干部、双湖县委原副书记 祁国栋
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身为中国石油援藏干部,能投身西藏的建设进程,我倍感光荣。在参与对口支援西藏、助力那曲双湖百姓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也深深铭记广大农牧民群众脸上那真挚而幸福的笑容。这一切,让我倍感自豪无比,也更觉责任重大。
中国石油第11批援藏干部、双湖县委副书记 赵天城
我始终觉得,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总是要有一点境界的,总是要拼搏奋斗的,总是要有所奉献的。集团公司对我的信任与关怀将支撑我初衷不改、使命不渝,勇敢面对“生命禁区”带给我的重重挑战。
未来,我将继续落实援藏工作的长期性、科学性、群众性和规范性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工作措施,因地制宜统筹对口支援和当地资源,用心血和行动倾力做好援藏期间的各项工作,继续书写中国石油在雪域高原建设美好家园的“人间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