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回望新疆70年的发展足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进步,更有一幅幅各族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动人画卷。作为扎根边疆的国有骨干企业,中国石油始终将民族团结视为在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以能源报国的使命与担当,书写着助力新疆稳定与发展的实践篇章,与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们聚焦中国石油在新疆的民族团结故事,通过鲜活的事例,展现各民族之间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也向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促进民族融合的奋斗者致敬。

助学 西尔扎提最厉害的战靴
10月的南疆,胡杨金黄,气候宜人。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上古勒巴格小学的守门员西尔扎提·努尔麦麦提和队友们在训练场上训练,为明年的赛季做准备。
今年,新疆油田公司代表中国石油发起“石榴籽·阳光巴郎”新疆希望小学足球季公益项目,以足球为纽带,在天山南北搭建起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让文化润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依托该项目,西尔扎提·努尔麦麦提第一次穿上合脚的足球鞋,他反复摩挲鞋面上的纹路说:“就像拥有了最厉害的战靴一样。”
在南疆大地,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改变孩子成长轨迹的“钥匙”。泽普县上古勒巴格村地处偏远,当地孩子大多要帮家里照顾弟妹、分担农活,性格内向的西尔扎提·努尔麦麦提曾因体弱多病、成绩一般而自卑。
加入足球队后,在教练的指导下,经过赛事的历练,他逐渐有了一些改变:饭量大了,生病少了,训练时会为了一次防守拼尽全力,课堂上也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嘴边常挂着“我们队”,言语中满是自豪。
“只要裁判没吹哨,就要对抗到底!”西尔扎提·努尔麦麦提的眼神里多了一分专注与坚定。这份成长,正是中国石油推动足球公益活动的初心所在——通过足球打开乡村孩子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让他们在协作与拼搏中收获自信,在汗水与欢笑中增进团结。
不同地区的小将们在赛场外同吃同住、共话未来。来自喀什泽普县依玛乡中心小学的依力亚尔江·吐孙在总决赛期间,与乌鲁木齐的队员结成好友,两人约定“以后要一起为新疆足球加油”。“中国足球加油”“中国石油亚克西”的呐喊,更是赛场上最动人的声音。
赛事之外,项目更以“赛事+支教+装备捐赠+交流营”的多元模式,让文化润疆融入每一个细节。中国石油南疆驻村工作队总领队姜立新特意赶到“石榴籽·阳光巴郎”新疆希望小学足球赛泽普县分赛场,为参赛球队加油鼓劲。驻村工作队员还会走进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聊足球、谈梦想,用石油人的奋斗故事激励他们勇敢追梦。
从援建石油主题公园、打造“乡村振兴”文化长廊,到发起“石榴籽·阳光巴郎”足球公益项目,中国石油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润疆使命。
当“石榴籽·阳光巴郎”新疆希望小学足球季总决赛的哨声在库车市的足球场上清脆响起,32支乡村小学足球队的足球小将带球奔跑、默契配合,阳光下的身影勾勒着少年们的绿茵梦想。截至目前,“石榴籽·阳光巴郎”新疆希望小学足球季公益项目已吸引了全疆400余所乡村学校的6000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4个月时间内,该项目在全疆9个地州市、53个县市区累计举办地县两级赛事1072场。(特约记者 张昀)
助医 “加油宝贝”守护边疆娃
10月8日,暖阳洒满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天小区的草坪,拜尔道肯望着2岁的儿子在草坪上奔跑的身影,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曾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小家伙,如今已和其他健康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丝毫不见病痛留下的痕迹。
2023年的冬天,对拜尔道肯一家来说格外寒冷。4个月大的儿子突然嘴唇发紫、呼吸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县医院说必须尽快手术,可这里做不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拜尔道肯声音哽咽。一家人辗转伊宁、乌鲁木齐的医院,最终在北京完成手术。“孩子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了两个多月,我们在附近租房,夫妻俩轮流照顾孩子。”50多万元花销掏空了拜尔道肯的家底,他还贷款了10万元。妻子在县种羊场当兽医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成了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
转机出现在2024年4月20日,拜尔道肯得知,中国石油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共同推出“加油宝贝”儿童健康保障项目。经审核,拜尔道肯的儿子不仅获得了5.26万元理赔款,还拿到了1万元额外理赔款。“这笔钱太及时了!”他们用这笔钱带孩子去北京复查,结果显示孩子已完全康复。如今,拜尔道肯盘算着:“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就买几匹马,靠养殖致富。”
2022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签订合作协议,针对14岁以下低收入家庭儿童,专门解决他们住院、特定疾病、意外事故等的保障难题。
在独山子石化挂职干部的积极协调下,县乡村振兴局牵头,联合医保、卫健等部门,发动各乡镇干部主动上门服务,摸清家底、讲解政策,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儿童应保尽保,不让低收入家庭因为孩子生病而返贫。
独山子石化挂职干部刘功旺说:“项目实施3年来,累计为全县1.0793万人次提供了健康保障。400多名孩子因烫伤、骨折、白血病等疾病得到救助,赔付金额达77.05万元,为乡村振兴和防止返贫筑起坚实防线。”
傍晚,拜尔道肯家厨房飘出饭菜的香味,妻子准备着晚餐,儿子在旁玩耍。夕阳的余晖洒在这个重获欢声笑语的家庭,远处天山雪峰静静矗立,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故事。(记者 李志强)
助农 从“我帮你”到“我们一起”
10月5日上午,在新疆销售博州分公司小营盘加油站,正在为加油机做维护保养的站经理高宪英忽然听见带着维吾尔语尾音的询问:“同志,能帮个忙吗?”
高宪英抬头看见一位大姐蹲在三轮车旁,深蓝色头巾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几缕银发。她身后堆着半麻袋玉米、一筐红辣椒,一名约5岁的小女孩蜷在麻袋上,正揉着眼睛打哈欠。大姐名叫阿依夏木汗,她焦急地说:“我女儿的病又到了要复查的日子,可这10亩苹果……”大姐搓着磨破的手背,指了指远处的苹果园说:“老头子去伊犁打工了,我一个人收不过来,再晚就全得糟蹋了。”
高宪英这才注意到,大姐的裤脚沾着泥点,三轮车的把手上缠着胶带。“您带古丽先去看病,苹果的事交给我们。”高宪英拧开矿泉水瓶盖,递给小女孩。
第二天上午,加油站“党员先锋队”的红旗飘扬在苹果园旁。员工阿依扎哈热·艾山开皮卡拉来了五六个同事。高宪英和女同事踮着脚开始摘枝头的苹果。阿依扎哈热带着两个小伙子,将摘下的苹果麻利地装箱,搬到苹果园门口。高宪英举着红彤彤的苹果笑道:“这苹果颜色真好!今年收成肯定好!”
中午,阿依夏木汗带着古丽从医院回来,手里攥着检查单说:“医生说指标稳住了……”话没说完,她就愣在原地——苹果园里,十几箱苹果摆得整整齐齐,阿依扎哈热正帮着装最后几箱,高宪英给大家拿矿泉水。
后来大家才知道,阿依夏木汗的女儿从小体弱多病,家里生活靠10亩地和丈夫打工维持。那天之后,加油站不仅帮他们联系了农产品收购商,还开设了“民族团结小课堂”——教维吾尔族大姐用手机查农产品价格,给孩子们讲绘本。
秋收结束后,阿依夏木汗给加油站送来一筐苹果,把苹果硬塞给每个同事:“我女儿说,你们是我们家的恩人。”高宪英捧着苹果说:“大姐,咱们各民族亲如一家,互帮互助,日子才能像这红彤彤的苹果一样,又甜又好。”
每当高宪英路过那片苹果地,都能想起秋阳下火红的苹果,想起大家一起劳作的场景,还有阿依夏木汗感激的话语。高宪英告诉记者:“原来民族团结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加油时多一分的贴心叮嘱,是困难时多伸过去的一双手,是从‘我帮你’到‘我们一起’。”(记者 苏慧)
家门口,你教我汉语,我教你做抓饭;节庆时,果园里挤着跳舞,长桌边唠着家常。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塔里木油田塔西南石油基地的烟火日常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新疆古丽甘肃郎
“这是我‘婆姨’,这是我两岁的娃娃。”10月11日,看到爱人走近,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综治保卫大队应急民兵分队2班班长、甘肃小伙田亚兵跟笔者介绍道。
“就你嘴贫。”“婆姨”阿尔孜古丽·图尔贡嗔怪着拍了下丈夫的胳膊。这个眼睛像星星般闪亮的维吾尔族姑娘,让田亚兵一见倾心。
3年前,在朋友的撮合下,二人互生情愫。外出就餐时,田亚兵总会记着阿尔孜古丽不吃辣。田亚兵经常值夜班,阿尔孜古丽便织了厚毛袜给他。感情渐浓时,双方父母却犯了愁。田亚兵的母亲担心:“生活习惯不同,日子长了难免会有磕绊。”阿尔孜古丽的父亲也有顾虑:“他常年在队里值守,怕丫头婚后里外操劳。”
薄雾悄然笼上这段跨越民族的感情。队里了解情况后,组织党员干部揣着几户民汉通婚家庭的照片和故事上门,他们拉住阿尔孜古丽父亲的手说:“老哥您看,咱们石油人聚在这儿,就是为了把油田建设得更好。咱们中华民族一家亲,过日子关键要人心换人心。”
田亚兵的同事也打起助攻。有的教他做抓饭,有的带他去“巴扎”挑选提亲时用的布料。这些“入乡随俗”的准备,让两家人的心渐渐定了起来。
2023年,二人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的几百个日夜,诠释了他们爱情最好的模样。今年古尔邦节期间,田亚兵的母亲系着围裙,跟着亲家母学做拉条子,阿尔孜古丽的母亲则分享腌制羊肉串的秘诀:“拌点羊油才香,亚兵就爱吃这口。”二人的女儿手抓着油馕,咿咿呀呀地指着盘子要“肉肉”,阿尔孜古丽直言:“姑娘嘴馋的样,随了爸。”
从爱情到亲情,从个体到集体,民族团结的暖流在塔西南石油基地不断涌动。这里居住着4660户居民,17个民族(汉、维吾尔、回、哈萨克族等)的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90余对民汉夫妻携手同行,大家一同坚守在祖国边疆,把民族团结过成生活本身:家门口,你教我汉语,我教你做抓饭;节庆时,果园里挤着跳舞,长桌边唠着家常。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烟火日常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讯员 郭亚妮 刘英)
乌石化热电部脱硫装置班的汉族师傅、维吾尔族员工、回族主操,3个不同民族的员工从陌生到熟悉,在工作生活中结下深厚友谊——拧成一股绳 结成兄弟情
10月9日,“双节”假期过后,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热电部化肥区域的脱硫装置班的休息间里格外热闹。脱硫一班的司马义·买合木提带来了妈妈做的馓子,马晓林带来了回族糕点,摆在桌上大家一起品尝。同事们凑在一起有说有笑,就像一家人一样。
脱硫装置机泵的轰鸣声日夜不停。在这片钢铁丛林里,汉族师傅鲁书杰、维吾尔族员工司马义·买合木提、回族主操马晓林,3个不同民族的员工从陌生到熟悉,在工作生活中结下深厚友谊,不仅温暖了彼此,更带动整个班组业绩步步提升。
2024年3月,42岁的司马义刚转到脱硫装置岗位,学习主操岗位操作,面对满屏的控制参数和陌生的操作流程,紧张得手心直冒汗。56岁的鲁书杰看在眼里,主动揽下“师带徒”的活儿。每天鲁书杰提前半小时到岗,掏出那本记满设备“秉性”的笔记本,在现场一笔一画给司马义画流程图。他把吸收塔液位控制比作守着熬粥的锅,要讲究火候,即温度的控制;将浆液循环泵启停讲成跳麦西来甫舞蹈,各步骤的节奏和衔接是关键。司马义听得认真,把要点记在小本子上,遇到不懂的就追着鲁书杰问。一来二去,两人渐渐有了兄弟般的情谊。
今年1月的一个寒夜,脱硫塔导液泵的出口压力一直偏低,司马义急得团团转。马晓林闻讯赶来,这位装置“老司机”话不多心却细,和鲁书杰一碰头,立即决定去现场查看。零下15摄氏度的冬夜,迎着凛冽的寒风,三人裹紧工服,打着手电筒一寸一寸地排查管线。
“在这儿!”很快,马晓林发现了问题所在,顺着手电的光束指向管线弯头结冰处。“我来爬!”司马义没犹豫,三步并两步爬上管廊架进行处理,马晓林在下面默契地传递工具;另一头,鲁书杰盯着压力表的变化情况,进行现场指挥。半小时后,导液泵的出口压力恢复正常。三人冻得满脸通红,却笑得格外开心。
自那以后,三人成了形影不离的搭档。鲁书杰教司马义技术,司马义教鲁书杰维吾尔语。司马义整理笔记时,会加上维吾尔语的注释,方便班组里各民族同事学习。鲁书杰把自己的操作经验编成口诀,全班一起学。马晓林成了班组的“黏合剂”,谁有困难他都主动出手相助。
鲁书杰常说:“民族团结不是口号,是我们一起处理生产问题时的并肩作战,是分享美食时的欢声笑语,是互相帮衬着进步的每一步。”(记者 邓芸 通讯员 王爱平)
石油锐评:融合聚力 以心润疆
天山南北的广袤天地,不仅是能源保障的战略要地,更是一片浸润着团结奋进精神的沃土。在这里,中国石油驻疆企业以担当为笔、以真情为墨,以创新的实践与深邃的思考,将民族团结这篇大文章书写得格外厚重而精彩。
在引领上再发力。中国石油驻疆企业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必然承担更多的引领责任。再发力的关键,在于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胜势。企业要勇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工作实践中打破民族界限,聚焦价值共创,打造一支休戚与共的奋斗团队。要构建各民族“成长共生”机制,让民族团结在实干中升华,在奋进中巩固。
在融合上再深化。过去的融合,多体现为项目落地、就业吸纳、基建共建等,这好比“物理相加”。未来的再深化,核心在于催生“化学反应”,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式融合。要深化创新体系的“开放式融合”,围绕新疆特色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将科技创新链条深深扎根于新疆的产业土壤,使驻疆企业成为边疆创新体系的“策源地”和“催化剂”。要深化文化与情感的融合。民族团结,重在交心;手足情深,贵在相通。企业应以文化与情感共融为纽带,积极营造“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让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理念深入人心。
在助力上再精准。民生连着民心,再精准意味着帮扶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从改善物质条件转向激发内生动力。企业要将资源精准地投向民生关切处,建立覆盖更广、响应更快的惠民体系,让企业发展成果如甘泉般滋润各个民族家庭。
中国石油驻疆单位的实践,正是一场从“融入”走向“共生”的深刻转变。当石油脉搏与边疆发展的心跳共振,当企业战略与国家命运交融,一幅能源兴、边疆稳、民族亲、百姓富的壮美画卷,必将在天山南北绘就得更加绚烂多彩。(李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