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兰州石化机修一部炼油维修二班班长罗金辉,来到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区,对烟气轮机进行例行巡检。看着这台已平稳运行50余天的“老伙计”,他笑着对身旁的装置技术员孙烈斌说:“多亏咱们卡住了‘同心度偏差小于0.02毫米’的精度要求,你看,现在这运行状态多好!”
时间拉回到8月初,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开启检修。其中,主风机与烟气轮机的检修是此次任务中工作量最大、难度最高的环节——不仅要完成转子更换,还需实现机组高精度找正。而所有挑战,都藏在那些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小间隙里。
难题从拆解轴承座时便“冒”了出来。罗金辉带着徒弟靳普刚拆开第一组轴承后发现,虽已将每个可倾瓦的厚度偏差都控制在0.02毫米内,但组装后的同心度偏差却达0.04毫米。这就像让5个高矮不一的人迈出同样大的步伐,难度很大!
“要解决问题,得把5块可倾瓦的厚度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罗金辉很快有了思路。
深夜的检修现场灯火通明,罗金辉一边给徒弟们“念叨”操作要点,一边带领团队反复测量、计算,细致调整瓦块支撑,一点点消除因垫片锈蚀导致的找正“顽疾”。
最考验团队的,是每次调整后的复验过程。重达7吨的烟气轮机转子需要整体吊装。由于行车无法直接到达起重位置,要靠10名检修人员人工拉动倒链完成,每一次定位都要经历数十次的微调。
凭借着对精度的执着追求,15天后,最后一次校验完成,测量显示同心度偏差小于0.02毫米。“这一次0.02毫米的挑战,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匠心’。”靳普刚对记者说道。(通讯员 刘炜 记者 徐雪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