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华北油田采油四厂永清作业区古大站巡检维护班顺利完成加热炉真空阀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秋冬季原油平稳外输。截至目前,古大站已运转了46个春秋,累计外输原油1700余万吨,处理回注采出水5000余万立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功勋站”。
今年以来,古大站党支部用“严、智、暖”的“三字诀”,生动诠释着“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严”字当头
筑牢安全生产根基
“现在的标准更严了,差1度、多0.1都不行!”老党员何群在巡检时说。面对输油站高温高压、连续生产的特点,党支部把“严”字作为工作要素,将组织生活与安全生产有机融合。“三会一课”开在生产现场、微党课讲在巡检路上、主题党日与应急演练有机结合成为常态。
党支部大力传承“42℃精神”和“0.01%作风”。输油末点温度必须精准控制在42摄氏度,原油含水率误差坚决不超过0.01%,一度不能差、一点不能多。一次,支部书记王琦在检查时发现记录中一个温度值后多写了一个“0”,他立即将这一案例作为警示教育素材,组织全员开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大讨论,让毫厘不差成为全员共识。多年来,该站设备故障率下降65%,安全生产无事故纪录不断刷新。
“智”字赋能
推动老站转型升级
“我们党支部不光要管思想、带队伍,还要会用新技术解放生产力!”在智能化改造现场,集输技术员孙云鹏如是说。面对设备老化、人员退休、任务加重的挑战,党支部成立“党员技术创新突击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标准化、标准问题自动化、自动问题智能化”定为攻坚方向。
以往需要壮劳力扛着F扳手完成的阀门启闭,如今在值班室轻点鼠标即可完成;分离器液位自动调节、加热炉远程启停已成为现实;25公里长的古龙输油线采用“人巡+机巡”的模式,让输油安全平稳更有保障。智能化改造后,这个站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党支部搭建“技术小擂台”,将“老八小”文化升级为“搭建比武小擂台”,每月开展形势任务抢答、应急流程推演、阀门拆装比武等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营造出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这个站现已培养19名“一岗多能”多面手,涌现出孙云鹏、高涛等一批技术尖兵。技师团队“揭榜挂帅”的“精细加热炉参数控制”“低温破乳技术”等技改项目解决了不少生产“肠梗阻”。
“暖”字凝心
汇聚攻坚克难合力
“党支部就是要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有困难一起上!”党员张建国说。面对“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人手紧缺的困境,23名党员挺身而出,发出“我顶上”“班我值”的铿锵诺言。他们身兼数职、连续作战,吃住在站上,把“家”安在泵房旁的值班室,让党徽在攻坚克难一线闪闪发光。
支部设立“员工诉求直通车”,及时回应员工关切:配备新型巡检设备,改善值班条件,解决实际困难。“支委结对帮扶”已经成为一种机制:每名支委都会联系帮扶对象,并定期进行家访,帮助解决子女入学、老人照料等“揪心事”。员工余玉辉动情地说:“以前觉得‘党员’就是一个称呼,如今看到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样子,真让人心里温暖!”
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攻坚队”,面对外输流量计卡阻等25块“硬骨头”,实行“清单上墙、责任到人、限期销项”制度。站长雷凯平带领5名党员技师扎进优化工艺、修旧利废的自主挖潜中,仅今年以来就节电37万千瓦时,节省配件费用11.2万元,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彰显党员的担当。
46岁的古大站,荣誉满墙:集团公司“绿色基层队”、油田公司“标杆党支部”“铁人先锋号”……荣誉背后,是“管理惟细、工作惟精、关爱惟实、业绩惟优”的“四惟”文化在支撑,是“想细致、做精致、求极致”的理念在落实。
党支部书记王琦说,党建工作的力量就体现在巡检本不容出错的数字里,体现在擂台赛上滚落的汗珠中,闪耀在党员胸前经风雨不褪色的党员徽章上。这股力量让老设备有了“智能心跳”,让老师傅掌握新技能,让老标杆扛起新担当。(通讯员 杨上勇 李心驰)








